京剧《拾玉镯》是传统花旦戏的经典剧目,以其细腻的生活化表演和生动的少女情态著称,而刘秀荣的演绎则为这出戏注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作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的重要旦角演员,刘秀荣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以精准的身段、灵动的眼神和鲜活的性格塑造,让孙玉姣这一角色跃然台上,成为观众心中难以忘怀的经典形象。
《拾玉镯》的故事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少女孙玉姣在门前做针线时,偶遇青年傅朋,二人通过一只玉镯互生情愫的浪漫情节,全剧没有复杂的唱腔,却以“做功”为核心,通过模拟日常动作——如喂鸡、穿针、拾镯等,展现少女的天真烂漫与怀春心事,刘秀荣的表演深谙“以形传神”的精髓,她将生活动作提炼为程式化的舞蹈语汇,既保留了真实感,又强化了艺术性,在“喂鸡”一场中,她的手指轻点如鸡啄米,手腕翻转模拟撒食,眼神随“鸡群”游移,既有生活气息,又带着戏曲的韵律美,让观众仿佛看到邻家少女在阳光下嬉戏的生动场景。
在“拾镯”的核心段落,刘秀荣的表演更是层次分明,当孙玉姣发现玉镯时,她先是俯身凝视,眼神中带着好奇与试探;手指轻触玉镯时,指尖微颤,表现出内心的悸动;拾起玉镯后,又故作镇定地揣入怀中,脸颊泛红,眼波流转,将少女的羞涩、惊喜与期待刻画得淋漓尽致,她的身段柔而不软,媚而不俗,每一个“卧鱼”“翻身”的动作都恰到好处,既展现了扎实的功底,又贴合人物性格,尤其在与傅朋“隔门相望”时,她通过眼神的躲闪与回眸,将欲说还休的暧昧情愫表现得含蓄而动人,让观众在无声处听惊雷。
刘秀荣对孙玉姣的塑造,还体现在对细节的精准把控上,她注重“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例如穿针引线时,针线在指间翻飞,配合着碎步轻移,将少女的灵巧展现得栩栩如生;而在表现“羞涩”时,她通过微妙的咬唇、轻抚鬓发等小动作,让人物情感更加真实可感,她的嗓音清亮甜美,虽以念白和动作为主,但在偶尔的唱段中,也能通过婉转的唱腔强化人物情绪,使得整个表演既有“做”的生动,又有“唱”的韵味。
刘秀荣的《拾玉镯》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还在于她对传统程式的创新性继承,她在尊重前辈艺术家表演的基础上,融入了对现代审美的思考,例如在节奏处理上,适当放慢了部分动作的节拍,让观众更清晰地捕捉人物情感的细微变化;在道具使用上,通过玉镯的不同拿握方式,暗示人物心理的变化,让传统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使得她的表演既保留了京剧的古典韵味,又贴近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让这出百年老戏在舞台上依然充满活力。
刘秀荣《拾玉镯》经典表演细节表
动作环节 | 表演特点 | 艺术效果 |
---|---|---|
模拟喂鸡 | 手指轻点、手腕翻转,眼神随“鸡群”游移,步伐轻快 | 展现少女的活泼天真,生活气息浓郁 |
穿针引线 | 针线在指间翻飞,配合碎步轻移,腰肢柔软 | 刻画灵巧手艺,暗示人物日常生活的勤快 |
初见玉镯 | 俯身凝视,指尖微颤,眼神从好奇到惊喜 | 表现少女对陌生事物的敏感,内心悸动的初现 |
拾镯揣怀 | 故作镇定,脸颊泛红,眼波流转,动作由缓到急 | 传递羞涩与期待,将隐秘情愫含蓄表达 |
隔门相望 | 眼神躲闪与回眸交替,身体微倾,欲语还休 | 暗示暧昧情愫,无声处展现人物内心的波澜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拾玉镯》作为以“做功”为主的剧目,刘秀荣的表演如何平衡生活化与程式化的关系?
解答:刘秀荣在表演中始终坚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她通过细致观察生活,将少女喂鸡、穿针等日常动作提炼为具有节奏美感的戏曲程式,喂鸡”时的手势既保留了鸡啄米的真实形态,又通过手腕的翻转变幻融入戏曲的“云手”元素;她注重在程式中注入真实情感,如拾镯时的指尖微颤、眼神变化,让程式化的动作成为人物内心的外化,从而实现生活化与程式化的统一,既让观众感到亲切,又彰显了京剧的艺术魅力。
问题2:刘秀荣的《拾玉镯》与其他流派版本相比,有哪些独特的艺术风格?
解答:相较于传统花旦流派的演绎,刘秀荣的《拾玉镯》更强调“情”与“韵”的融合,她在继承荀派活泼灵动、尚派刚健婀娜的基础上,融入了梅派表演的含蓄细腻,尤其注重眼神的运用——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传递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如羞涩、惊喜、试探等,形成“以眼传情”的独特风格,她在节奏处理上更为舒展,通过动作的轻重缓急营造情感张力,使得表演既有花旦的俏皮,又有闺门旦的温婉,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刘派”演绎,为这出传统戏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