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进校园理念,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举措,其核心在于通过戏曲艺术的浸润式教育,让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这一理念并非简单的艺术普及,而是以戏曲为载体,构建“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艺启智”的教育体系,将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深度融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戏曲进校园理念的内涵,首先体现在“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和智慧结晶,其唱念做打的技艺、生旦净丑的角色、历史典故的演绎,都是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未来,戏曲进校园正是通过“从娃娃抓起”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年轻一代心中扎根,京剧中的“忠孝节义”、昆曲中的“风雅颂”,都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家国情怀与传统美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该理念强调“审美培育”的功能,在快餐文化、碎片化信息充斥的当下,青少年对传统美感的感知能力逐渐弱化,戏曲艺术综合了音乐、舞蹈、文学、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其程式化的表演、写意化的布景、韵律化的唱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当学生欣赏到《贵妃醉酒》的华美、《梁祝》的凄美、《穆桂英挂帅》的壮美时,不仅提升了艺术素养,更能在心中播下“美”的种子,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戏曲进校园理念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戏曲学习并非只培养“小戏迷”,更通过“唱念做打”的训练,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学习戏曲身段能提升学生的形体控制力,模仿唱腔能增强对语音语调的把握,排演剧目则需要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这都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高度契合,戏曲中的历史故事、文学典故也能成为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学补充,实现跨学科融合教育。
为实现戏曲进校园理念的落地,需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实施路径,具体可从课程体系、活动载体、师资建设、校园文化四个维度推进,具体措施如下表所示:
维度 | 具体措施 | 案例举例 |
---|---|---|
课程体系 | 开设戏曲必修课/选修课,编写校本教材,将戏曲知识融入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 | 某中学开发《戏曲文化读本》,将《牡丹亭》选段纳入语文诗歌单元,分析其中的文学意象 |
活动载体 | 举办校园戏曲节、工作坊、名家讲座,组织学生参与戏曲展演、创作,开展“戏曲进班级”活动 | 某小学联合地方剧团开展“跟着名家学唱段”活动,学生参与创作校园戏曲短剧《我们的课间》 |
师资建设 | 聘请戏曲演员、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培训校内音乐、语文教师掌握基础戏曲知识与教学方法 | 某教育局组织“戏曲教师研修班”,邀请京剧演员授课,培养50名具备戏曲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 |
校园文化 | 打造戏曲文化墙、陈列室,利用校园广播、公众号宣传戏曲知识,营造“处处见戏曲、时时学戏曲”的氛围 | 某高中建设“戏曲长廊”,展示不同剧种的服装、脸谱,每周三午间播放经典唱段,形成特色校园文化 |
在实践过程中,戏曲进校园已取得显著成效: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显著增强,调研显示,85%的学生表示通过戏曲进校园活动,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明显提升;校园文化氛围日益浓厚,许多学校将戏曲元素融入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形成特色品牌;戏曲进校园也推动了地方剧种的保护与传承,一些濒危剧种通过校园演出获得了更多关注。
理念落地仍面临挑战:部分地区存在“重形式、轻内涵”现象,活动停留在“看一场演出、学一段唱段”的浅层;专业师资短缺,全国中小学戏曲专业教师不足万人,难以满足常态化教学需求;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地区和偏远学校的戏曲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戏曲进校园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将戏曲教育纳入学校美育评价体系;推动产教融合,鼓励高校开设戏曲教育专业,培养复合型师资;利用数字技术,开发VR戏曲体验馆、线上戏曲课程,打破时空限制;建立长效机制,通过“校团合作”“家校社协同”形成育人合力,让戏曲真正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活水”。
FAQs
Q1:戏曲进校园是否会增加学生课业负担?如何平衡戏曲学习与主科学习的关系?
A1:戏曲进校园并非增加额外负担,而是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全面发展,合理的课程设计会将戏曲与语文、历史、音乐等学科融合,例如通过分析戏曲唱词提升语文素养,通过了解戏曲历史加深历史认知,实现“学中玩、玩中学”,学校应避免“一刀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置选修课、兴趣小组,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活动,确保戏曲学习不挤占主科学习时间,反而通过培养专注力、理解力间接提升主科学习效率。
Q2:如何让戏曲进校园更贴合当代学生的兴趣,避免“曲高和寡”? 形式、传播三方面创新:一是内容创新,将经典剧目与学生生活结合,如改编《校园版穆桂英》,融入现代校园元素;二是形式创新,增加互动体验,让学生尝试画脸谱、穿戏服、学身段,或用流行音乐改编戏曲唱段;三是传播创新,利用短视频平台、动漫等形式推广戏曲,鼓励学生创作戏曲主题vlog、漫画,让戏曲以更“潮”的方式走进学生生活,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