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三团与铁塔的不解之缘从何而来?

在河南的文化版图中,开封铁塔以其千年风骨矗立为中原大地的精神地标,而河南豫剧三团则以现代戏的深耕细作成为豫剧革新的旗帜,两者看似分属历史与艺术的不同维度,却在六十余载的时光里,因共同的文化基因与时代使命,编织出一段名为“铁塔缘”的动人故事,既是对传统的守护,也是对创新的践行。

河南豫剧三团铁塔缘

历史深处的“铁塔初遇”:从田间地头到城市地标

河南豫剧三团的“铁塔缘”,始于上世纪50年代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浪潮,彼时,三团的前身——河南省歌剧团刚成立不久,便带着“让豫剧说老百姓的话,演老百姓的事”的信念,深入开封及周边乡村采风,开封铁塔作为当地最具辨识度的文化符号,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民众情感认同的寄托,1956年,三团在铁塔下的广场举办首场惠民演出,剧目《朝阳沟》片段首次与开封观众见面,演员们在塔影下搭台,群众围坐成圈,唱腔伴着塔铃声飘荡,这种“接地气”的演出形式,让三团与铁塔所在的民众建立了深厚联结,据老艺人回忆,当时有位老人看完演出后说:“铁塔看了几百年,今天才看见它身上的戏!”这句话,成为“铁塔缘”最初的注脚——艺术只有扎根生活,才能与地标共振。

剧目里的“铁塔印记”:从生活故事到文化符号

铁塔不仅是演出的背景,更逐渐成为三团创作灵感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三团以开封历史为素材创作现代戏《铁塔谣》,通过清末民初开封百姓守护铁塔、抵御外侮的故事,将铁塔“坚韧不屈”的象征意义融入剧情,剧中主角“塔伢子”的原型,便是历史上为保护铁塔免遭盗掘的民间工匠,演员们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让铁塔从“建筑”升华为“民族气节”的载体,三团经典剧目《焦裕禄》中“兰治沙”的情节,也与铁塔所在的开封“沙地变良田”的历史记忆形成呼应,间接延续了铁塔所承载的“奋斗精神”,这些剧目不仅在全国巡演时引发轰动,更让“铁塔”成为三团“以戏载道”的文化符号——铁塔的“实”与三团的“新”,共同诠释了豫剧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新时代的“铁塔续缘”:从艺术传承到文旅融合

进入21世纪,三团与铁塔的“缘”在文旅融合的浪潮中焕发新生,2018年,开封市推出“铁塔·豫剧文化周”,三团作为主力团队,在铁塔公园常态化开展惠民演出,将《李双双》《小二黑结婚》等经典现代戏搬进景区,让游客在游览古迹的同时感受豫剧魅力,2021年,三团与开封文旅局合作打造沉浸式演出《铁塔下的豫韵》,以铁塔为天然背景,通过“戏中戏”的形式串联起宋代勾栏瓦舍的豫剧雏形与当代现代戏的发展历程,观众可边走边看,实现“一步入宋,一戏千年”的体验,这种“文化地标+艺术表演”的模式,不仅让铁塔成为豫剧传播的新窗口,也让三团的现代戏找到了更年轻的受众群体,数据显示,仅2023年,铁塔景区的豫剧相关活动就吸引超50万人次参与,其中30岁以下观众占比达35%,打破了“豫剧是老年人的艺术”的刻板印象。

河南豫剧三团铁塔缘

豫剧三团与铁塔互动关键事件表

时间 事件 意义
1956年 铁塔下首场惠民演出 开启“艺术进基层”的传统,奠定民众基础
1985年 现代戏《铁塔谣》创排演出 铁塔成为剧目精神符号,深化文化内涵
2018年 “铁塔·豫剧文化周”启动 实现文旅融合,拓展受众群体
2021年 沉浸式演出《铁塔下的豫韵》 创新演出形式,推动传统与现代对话

河南豫剧三团与铁塔的“缘”,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双向奔赴”:铁塔以千年风骨为三团的艺术创作提供精神滋养,三团以现代戏的活力为铁塔注入时代内涵,从田间地头的塔影笙歌,到景区舞台的戏韵悠扬,这段“缘”不仅见证了豫剧从传统到现代的蜕变,更诠释了“文化地标因艺术而鲜活,艺术创作因根脉而永恒”的深刻道理,随着更多创新形式的探索,这段“铁塔缘”必将继续书写属于中原文化的崭新篇章。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三团与铁塔的“缘”是否仅限于演出合作?
A1:不止于演出,两者的“缘”是多层次的文化交融:既有历史上的惠民演出与民众联结,也有剧目创作中对铁塔精神的提炼(如《铁塔谣》),更有新时代文旅融合中的创新实践(如沉浸式演出),铁塔为三团提供了文化符号与精神内核,三团则为铁塔赋予了艺术生命力,二者共同构成了“传统地标+现代艺术”的共生关系。

Q2:普通人如何在铁塔体验豫剧三团的魅力?
A2:可通过三种方式:一是前往开封铁塔公园,参与定期举办的“豫剧进景区”惠民演出,三团演员会现场表演经典现代戏片段;二是参观铁塔景区内的“豫剧文化展馆”,了解三团与铁塔的历史故事及剧目道具;三是关注“开封文旅”及河南豫剧三团官方新媒体平台,获取“铁塔主题剧目”线上展演信息,足不出户感受戏韵塔影。

河南豫剧三团铁塔缘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