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阳西下,河南某村的打谷场上已人头攒动,秋收后的田野弥漫着秸秆的清香,村民们搬着小马扎、竹板凳,三三两两聚在临时搭建的舞台前,眼神里透着期待——河南豫剧团的演员们要来村里送戏下乡了,舞台虽简陋,红底金字的“文化惠民演出”横幅在晚风中轻轻摆动,远处田埂上的狗尾草随风摇曳,像是在为这场演出打着节拍。
上午九点,剧团的几辆中巴车便颠簸着村道驶来,演员们一下车就忙活起来:有人扛着音响设备,有人搭舞台背景,有人调试麦克风,化妆间里,几位主演正对着镜子勾脸谱:花旦的眉眼细细描,小生的鬓角贴得齐整,老生的髯口颤巍巍地挂上额前。“我们凌晨四点就从市里出发,赶在演出前把一切都准备好。”扮演穆桂英的演员王丽一边往脸上贴金粉,一边笑着说,“乡下观众热情,咱不能马虎。”道具组的师傅正擦拭着大刀、长枪,刀刃在阳光下闪着寒光,仿佛下一秒就要在台上“杀”个天昏地暗。
下午两点,演出准时开始,开场锣鼓一响,台下立刻安静下来,只听得见风吹过电线杆的嗡鸣,先是《穆桂英挂帅》选段,王丽一身戎装,嗓音高亢激昂:“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一个亮相动作引得台下叫好声不断,前排的大爷们跟着节奏拍腿,孩子们踮着脚尖扒着舞台边沿,眼睛一眨不眨,接着是《花木兰》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唱词刚一出口,几位大娘就跟着小声哼唱,有人还抹起了眼泪,“这戏我看了几十年,还是听不够!”
中间穿插的现代戏《朝阳沟》更是让年轻观众直呼“亲切”,剧中“银环”唱着“祖国的大地到处是宝藏”,台下几个在外打工的小伙子用力鼓掌,“说得太对了!咱农村现在也一天一个样。”互动环节,演员们邀请村民上台学唱豫剧腔调,一位六十多岁的张大叔红着脸唱了段“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虽然调子跑了,却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掌声和欢呼声把田埂上的麻雀都惊飞了。
夜幕降临,聚光灯下,《七品芝麻官》的“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唱段点燃了全场高潮,演员诙谐的表演、夸张的动作,让村民们笑得前仰后合,演出结束时,不少观众还围在舞台边,拉着演员的手问:“啥时候再来呀?”“下次来我们给你们准备热茶!”一位抱着孩子的母亲说:“现在电视手机啥都有,但看现场演出还是不一样,有温度,有乡愁。”
这场演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让传统戏曲在田间地头扎了根,剧团的团长李建国说:“豫剧是咱河南的根,根不能断,我们每年要跑200多个村子,把好戏送到家门口,看到老百姓笑,再累都值。”村支书则算了笔账:“光这场演出,村里来了500多人,连邻村的人都赶过来了,文化下乡,不仅送了戏,更送来了精气神儿!”
演出剧目及简介
剧目名称 | 类型 | 简介 | 经典唱段举例 |
---|---|---|---|
《穆桂英挂帅》 | 传统历史剧 | 北宋穆桂英挂帅出征,保家卫国的英雄故事 |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
《花木兰》 | 传统历史剧 | 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经历 |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
《朝阳沟》 | 现代戏 | 城市知识青年银环扎根农村的成长故事 | “祖国的大地到处是宝藏” |
《七品芝麻官》 | 传统喜剧 | 清官唐成不畏权贵,为民做主的诙谐故事 |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团下乡演出一般会选择哪些剧目?
A1:剧目选择兼顾传统与现代,既要满足老年观众对经典戏的喜爱,也要贴近年轻人和农村生活,传统戏多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家喻户晓的历史剧,现代戏则以《朝阳沟》《李双双》等反映农村变迁、劳动人民智慧的剧目为主,还会穿插一些喜剧选段调节气氛,确保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Q2:为什么豫剧下乡演出对农村文化很重要?
A2:豫剧作为河南地方戏曲的代表,承载着乡土文化和集体记忆,下乡演出能将传统艺术直接送到村民家门口,丰富基层文化生活,缓解城乡文化资源的差距,现场表演的感染力和互动性,能让年轻人直观感受戏曲魅力,促进非遗传承;通过剧中传递的价值观,也能潜移默化地弘扬乡风文明,增强乡村的文化凝聚力和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