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演员马少良作为当代马派老生的杰出代表,其唱段艺术既承袭了马派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个人理解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风格,他出身梨园世家,祖父是京剧大师马连良,父亲马盛龙亦为知名老生演员,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受艺术熏陶,后正式拜师周少斌,系统学习马派表演,嗓音高亢醇厚,台风潇洒大方,在唱腔与表演的结合上尤为见长,被誉为“马派艺术的忠实继承者与活力传播者”。
马少良唱段的艺术根基与传承
马派艺术以“巧、俏、帅、脆”著称,唱腔讲究“吐字清晰、行腔流畅、节奏鲜明”,马少良在继承中尤为注重对祖父马连良“收放自如、虚实结合”演唱理念的把握,他强调“以情带声”,认为唱段不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人物内心的外化,在《赵氏孤儿》中饰演的魏绛,面对程婴的误解与自责,唱段“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时,他通过“如梦方醒”四字的顿挫处理,辅以眼神的骤然凝重,将老将的悔恨与决绝层层递进,既保留了马派唱腔的“俏头”(即巧妙的节奏变化),又赋予角色更厚重的情感层次。
在传统剧目的打磨上,马少良格外注重“字正腔圆”与“气口”的配合,以《四郎探母》中的“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为例,他运用“擞音”表现杨四郎的哽咽感,“珠泪”二字以“脑后音”托起,既展现嗓音的穿透力,又凸显杨四郎思母心切的悲情,同时通过“千山万水”的长拖腔,以“偷气”技巧保持气息平稳,使唱腔如泣如诉,余韵悠长,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正是马派艺术“于规矩中见灵动”的体现。
代表唱段解析与艺术特色
马少良的唱段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戏及现代戏,不同题材中展现出多元的艺术张力,以下为其代表性唱段的艺术特色分析:
剧目 | 唱段名称 | 核心情感 | 唱腔特点 |
---|---|---|---|
《赵氏孤儿》 | “我魏绛闻此言如梦方醒” | 悔恨、决绝 | 以“西皮导板”起腔,苍劲中见悲怆;转入“原板”后,节奏由缓至急,“千钧重担”一句用“嘎调”拔高,凸显责任担当。 |
《四郎探母》 | “未开言不由人珠泪滚滚” | 思母、悲愤 | “西皮慢板”铺陈情绪,“珠泪”二字运用“擞音”与“颤音”,拖腔处加入“气口”变化,如“滚滚”后的微顿,模拟哽咽感。 |
《将相和》 | “廉颇在营中深思细想” | 悔悟、坦诚 | “二黄原板”唱腔醇厚,“深思细想”四字以“平腔”铺垫,至“负荆请罪”时转“垛板”,节奏明快,展现老将的爽直。 |
《智取威虎山》 | “我们是工农子弟兵” | 坚定、豪迈 | 在现代戏中融入“西皮流水”元素,吐字铿锵,“子弟兵”三字以“炸音”处理,既保留京剧韵味,又体现时代精神。 |
创新与时代精神的融入
作为当代京剧演员,马少良在坚守传统的同时,积极探索艺术的时代表达,在新编历史戏《曹操与杨修》中,他饰演的曹操,唱段“刺字”突破了传统老生的行腔模式,以“二黄散板”的自由节奏,配合“脑后音”与“胸腔音”的转换,表现曹操的复杂心绪——既有求贤若渴的急切,又多权谋多疑的阴鸷,这种对传统声腔的“解构”与“重组”,并非脱离马派根基,而是在“理解传统”基础上的“活化运用”,使古老唱段与现代观众的情感需求产生共鸣。
马少良在舞台实践中注重“唱、念、做、打”的统一,例如在《定军山》中饰演黄忠,“头通鼓”唱段配合“趟马”身段,唱腔高亢激越,身段矫健利落,做到“声随情动,形为心声”,让唱段不再是孤立的“唱”,而是融入整体表演的艺术整体。
舞台实践与艺术传承
马少良从艺数十载,舞台足迹遍布国内外,不仅以《四郎探母》《赵氏孤儿》等经典剧目征服观众,更致力于马派艺术的传承,他曾任北京京剧院二团团长,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教学中强调“先摹后创”,要求学生在模仿中体会马派艺术的“神韵”,而非单纯复制技巧,他曾言:“马派不是‘死’的腔调,而是‘活’的表演,要懂人物才能懂唱腔。”这种“以人物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让更多年轻演员得以走近并传承马派艺术的精髓。
相关问答FAQs
Q1:马少良的唱腔与马连良先生相比,有哪些异同?
A:相同之处在于对马派“巧、俏、帅”核心风格的继承,如吐字的清晰度、节奏的明快度,以及“俏头”的巧妙运用,不同之处在于,马连良的唱腔更侧重“潇洒飘逸”,而马少良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在苍劲醇厚上有所强化,尤其在表现悲情或厚重角色时,通过“擞音”“颤音”等技巧增强情感张力,赋予传统唱段更丰富的层次感,马少良在新编戏与现代戏中的唱腔探索,体现了对马派艺术的“时代化拓展”,这是与马连良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的艺术实践。
Q2:普通观众如何欣赏马少良的唱段?
A:可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听字韵”,关注吐字的清晰度与归韵的准确性,如“珠泪”的“珠”字是否“字头、字腹、字尾”分明;二是“听节奏”,体会马派唱腔“快而不乱、慢而不拖”的节奏特点,如“未开言不由人”的“开言”二字是否有自然的顿挫;三是“听情感”,结合剧情与人物身份,感受唱段传递的情绪,如《赵氏孤儿》中魏绛的悔恨与《四郎探母》中杨四郎的悲思,通过唱腔的轻重缓急理解人物内心,建议先从经典剧目如《四郎探母》《将相和》入手,再逐步感受新编戏中的创新表达,更能体会其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