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钓金龟戏曲剧情介绍中讲述了怎样动人的故事?

《钓金龟》是中国传统京剧经典剧目,属老旦行当代表作品,以“孝亲”与“善恶有报”为核心,通过张义、康氏母子的悲欢离合,展现底层百姓的善良与坚韧,以及恶人终受惩诫的道德训诫,情节跌宕起伏,唱腔苍劲悲凉,深受观众喜爱。

戏曲钓金龟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北宋年间,河南洛阳老妇康氏,丈夫早逝,含辛茹苦抚养儿子张义长大,张义为人忠厚,因家境贫寒,欲进京赶考谋出路,行至汴梁桥畔,忽见一赵氏女子投河,急忙跳入水中将其救下,赵氏原是忠臣之后,因奸臣陷害家道中落,流落至此,感念张义救命之恩,便将祖传金龟相赠,作为日后相认信物,张义收下金龟,继续赶路,途中盘缠用尽,便投奔汴梁城中做官的孟氏——孟氏早年丧夫,膝下无子,见张义老实本分,便收为义子,供其读书备考。

张义在孟府安心备考,却不知孟氏表面和善,实则心肠歹毒,她早与管家私通,觊觎家产,视张义为眼中钉,康氏在家久无儿子音讯,日夜思念,最终变卖家当,一路乞讨至汴梁,寻至孟府门外,张义见到风尘仆仆的母亲,悲喜交加,母子相认,康氏告知家中贫苦,张义便将从赵氏处所得金龟拿出,让母亲暂且变卖度日,孟氏见金龟成色非凡,起了贪念,追问金龟来历,张义如实告知救赵氏之事,孟氏却心生毒计。

孟氏与管家合谋,趁张义外出时,偷走府中金银,反诬张义盗窃,并买通官府,将张义打入死牢,康氏得知儿子冤屈,如遭雷击,她手持金龟,哭喊着闯入公堂,当众哭诉儿子忠厚、孟氏狠毒,又详细讲述张义救赵氏赠金龟的经过,恰逢被救赵氏之父赵大人(已官至御史)巡察至此,认出金龟,得知详情,赵大人下令重审此案,孟氏与管家见事败露,最终招认罪行,被依法处决。

戏曲钓金龟剧情介绍

张义冤情得雪,在赵大人资助下继续进京赶考,高中状元,康氏苦尽甘来,与儿子团聚,赵氏亦感念张义恩情,与之结为兄妹,一家和睦,全剧以“孝感天”“善有善报”收尾,彰显传统道德观。

角色 行当 性格特点
康氏 老旦 勤劳善良、坚韧刚毅,对儿子深沉的母爱,历经磨难却始终坚守正义与亲情。
张义 老生 忠厚孝顺、老实本分,知恩图报,因善良救赵氏,却遭诬陷,最终沉冤得雪。
孟氏 彩旦 阴险毒辣、贪婪自私,为财不择手段,表面和善实则狠毒,最终自食恶果。
赵氏 青衣 温婉贤淑、知恩图报,身世坎坷却心存善念,金龟信物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

相关问答FAQs

  1. 问:《钓金龟》中“金龟”这一道具在剧情中起到了什么关键作用?
    答:“金龟”是贯穿全剧的核心道具,既是赵氏与张义之间“恩义”的信物,也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重要线索,张义因救赵氏获赠金龟,为后续母子相认、康氏变卖度日埋下伏笔;孟氏因觊觎金龟而起贪念,设计陷害张义,引发冲突高潮;最终金龟成为洗清张义冤屈的关键证据,赵氏之父通过金龟认出恩人,促成案件重审与真相大白。“金龟”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长寿”“富贵”,与康氏“苦尽甘来”的结局形成呼应,强化了“善有善报”的主题。

    戏曲钓金龟剧情介绍

  2. 问:京剧《钓金龟》为何能成为老旦行当的经典代表剧目?
    答:京剧《钓金龟》能成为老旦经典,主要源于其在“唱、念、做”三方面对老旦行当的极致展现,康氏这一角色为老旦提供了充分的表演空间:唱腔上,老旦苍劲悲凉的嗓音与康氏老年丧夫、贫寒度日、含冤鸣冤的情感高度契合,如“叫张义我的儿啊”等唱段,通过高亢低回的旋律,将母亲思念、悲愤、坚韧的情绪层层递进地表达出来,成为老旦“唱功”的典范;念白上,康氏的方言化、生活化的念白(如河南方言的运用),贴近底层老妇形象,真实自然;表演上,康氏“寻子”“哭堂”等身段,如蹒跚步履、捶胸顿足,既体现老妇的衰老无助,又凸显其刚烈不屈,展现了老旦“做功”的细腻与张力,剧情紧扣“孝道”这一传统伦理主题,人物情感真挚,冲突集中,使该剧兼具艺术感染力与道德教化意义,经久不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