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苏州评弹究竟是不是戏曲?艺术归属的疑问

苏州评弹作为苏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常被观众与戏曲相提并论,但究其本质,它并非戏曲,而是属于中国曲艺中的“说唱艺术”,要厘清这一问题,需从两者的定义、艺术特征、表演形式及功能定位等多维度展开分析。

苏州评弹是不是戏曲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与“苏州弹词”的合称,起源于明末清初,盛行于江南地区,以苏州方言为载体,通过说、噱、弹、唱等手段演绎故事,评话以说为主,讲述历史演义、武侠公案等故事,如《三国》《水浒》;弹词以唱为主,结合说表,多才子佳人、家庭伦理题材,如《珍珠塔》《白蛇传》,其表演形式灵活,多为一人(单档)或两人(双档)自弹自唱,乐器以三弦、琵琶为主,辅以醒木、折扇等道具,无需复杂舞台布景与化妆,而戏曲,如昆曲、京剧等,则是以“唱、念、做、打”为核心,综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等多种艺术手段,通过程式化的表演和行当划分(生旦净丑)来塑造人物、演绎完整戏剧冲突的舞台艺术,两者的根本差异,在于艺术构成与表现逻辑的不同。

从艺术属性来看,曲艺与戏曲的核心区别在于“叙事方式”与“表现手段”,苏州评弹的核心是“说唱”,即以语言和音乐为媒介,通过演员的“说表”(说白)和“唱腔”来推进故事,演员既是叙述者,也是角色代言人,但无需通过身段、武打等外部动作完成戏剧冲突,弹词演员在演绎《白蛇传》时,可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区分白娘子、许仙、法海等角色,但无需穿戴戏服、化戏曲妆,更无翻腾跳跃的武打场面,而戏曲则强调“扮演”,演员需通过固定的行当规范(如京剧的“唱功戏”“做功戏”)、程式化动作(如台步、水袖、翎子功)及舞台调度来再现生活、表达情感,其“唱、念、做、打”缺一不可,是高度综合的舞台艺术,苏州评弹虽有“唱”,但无“做、打”,其音乐性服务于叙事,而非像戏曲那样通过音乐、舞蹈、动作共同构建戏剧张力。

从表演形式与舞台呈现看,苏州评弹的“小而精”与戏曲的“大而全”形成鲜明对比,评弹表演多在茶馆、书场等小型场所进行,演员与观众距离近,讲究“交流感”,演员可通过眼神、语气与观众互动,甚至根据现场反应调整内容,这种“接地气”的表演方式,使其更接近“曲艺”的“亲民”属性——即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媒介,直接与听众沟通,而戏曲则多在剧院、戏台等大型场所演出,需通过灯光、布景、服装、化妆等元素营造“虚实相生”的舞台氛围,演员与观众存在一定距离,更注重“舞台假定性”下的艺术呈现,昆曲《牡丹亭》的“游园惊梦”需通过水袖、扇子等道具表现杜丽娘的春愁,而评弹演绎同一故事时,则主要通过唱词和唱腔传递情感,无需外部动作辅助。

从历史渊源与功能定位看,苏州评弹与戏曲的发展路径也截然不同,评弹起源于民间的“说话”艺术,是市民文化、市井生活的产物,其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功能以娱乐、教化为主,受众以普通市民为主,戏曲则源于古代的“乐舞百戏”,后经唐宋参军戏、宋元南戏、元杂剧等阶段发展而成,长期与宫廷文化、文人雅士相关联,具有更鲜明的“雅文化”特征,尽管评弹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戏曲的唱腔和故事(如借鉴昆曲的曲牌),但其核心始终是“说唱”,而非“扮演”,评弹的“俞调”“马调”等流派唱腔,虽在旋律上受昆曲影响,但仍保留了曲艺“依字行腔”的特点,即唱腔需贴合苏州方言的声调,而戏曲的唱腔则更强调音乐性的统一与行当的规范。

苏州评弹是不是戏曲

为更直观展示两者的差异,可通过以下表格对比:

对比维度 苏州评弹 戏曲(以昆曲为例)
艺术类别 曲艺(说唱艺术) 戏剧(综合舞台艺术)
核心手段 说、噱、弹、唱(以语言和音乐为主) 唱、念、做、打(综合多种艺术手段)
表演形式 单档/双档,无化妆、简单道具 多角色分行当,需化妆、服装、布景
叙事方式 叙述者与角色结合,以说表推进故事 扮演固定角色,通过戏剧冲突展开叙事
舞台呈现 茶馆、书场,近距离与观众互动 剧院、戏台,注重舞台假定性
音乐功能 服务于叙事,唱腔贴合方言声调 构建戏剧氛围,唱腔有固定行当规范
受众定位 市民阶层,通俗性强 文人、市民兼具,雅俗共赏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苏州评弹不属于戏曲,但两者并非完全割裂,在江南地区,评弹与戏曲长期相互影响:评弹借鉴了戏曲的剧本和唱腔,戏曲也吸收了评弹的表演元素,评弹中“开篇”这一短篇唱段,与戏曲的“折子戏”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而评弹演员在说表中融入的“起角色”技巧,也与戏曲的“化身”表演有相通之处,但这种“影响”不改变两者的本质属性——正如“小说”与“戏剧”虽同属叙事文学,但并非同一类别,苏州评弹与戏曲的关系亦然。

苏州评弹是以苏州方言为载体、以说唱为主要手段的曲艺形式,其核心是“叙事性”的口头艺术;而戏曲则是以扮演为核心、综合多种艺术手段的舞台艺术,两者在艺术构成、表演形式、功能定位上存在本质区别,因此苏州评弹不属于戏曲,而是中国曲艺宝库中独具特色的一颗明珠,它以“小而美”的艺术魅力,在江南地区传承数百年,成为吴文化的重要符号。

FAQs

苏州评弹是不是戏曲

Q1:有人觉得苏州评弹有唱有故事,和戏曲很像,为什么不算戏曲?
A:虽然苏州评弹和戏曲都有“唱”和“故事”,但核心差异在于艺术手段和表现逻辑,戏曲以“唱、念、做、打”综合表演为核心,需通过行当、程式化动作、舞台美术等塑造人物、构建戏剧冲突;而评弹以“说唱”为核心,主要通过语言和音乐推进故事,无需复杂表演动作和舞台呈现,属于曲艺范畴,简单说,戏曲是“演故事”,评弹是“说故事”。

Q2:苏州评弹和戏曲对演员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A:苏州评弹演员需具备扎实的“说功”(说白技巧)、“唱功”(方言唱腔)和“弹奏技巧”(三弦/琵琶),强调“一人多角”的声音塑造能力(如通过声区分不同角色);戏曲演员则需掌握“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分行当(生旦净丑)进行专业化训练,要求身段、表情、动作高度程式化,且需具备舞台调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