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作为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传统曲艺形式,以苏州方言为载体,集“说、噱、弹、唱”于一体,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它并非戏曲,而是一种以叙事为主、代言为辅的“说唱艺术”,与昆曲、越剧等戏曲有着本质区别——戏曲需化妆表演、分行当、有完整戏剧冲突,而评弹多为一人或两人坐唱,通过语言、唱腔和三弦、琵琶伴奏讲述故事,在评弹的传承与发展中,各类协会组织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行业规范的制定者,也是文化传承的推动者,更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要理解“评弹戏曲是什么协会”,首先需明确评弹的行业管理架构,与评弹相关的协会主要分为全国性、地方性及专业性三类,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全国性组织中,中国曲艺家协会(简称“中国曲协”)是最权威的机构,它成立于1949年,前身为“中国曲艺改进协会”,是联系全国曲艺工作者的国家级组织,中国曲协下设“苏州评弹艺术专业委员会”等专项机构,负责制定评弹艺术的发展规划、组织全国性评弹赛事(如“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推动评弹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并代表中国评弹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2019年中国曲协主办的“全国评弹优秀节目展演”,就汇集了来自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20余个优秀评弹作品,集中展示了当代评弹的创新成果。
地方性协会则更侧重区域内的传承与普及,以评弹的发源地和核心传播区域为例,上海市曲艺家协会、苏州市曲艺家协会、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等地方组织,是推动评弹“活态传承”的中坚力量,上海市曲协成立于1950年,其下属的“评弹专业委员会”长期致力于上海评弹的保护与发展,包括整理传统书目(如《三笑》《白蛇传》等经典脚本)、组织“每周书场”惠民演出、扶持青年演员成长等,苏州市曲艺家协会则依托“中国曲艺之乡”的资源,推动“评弹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在苏州中小学开设评弹兴趣班,培养青少年观众;每年举办“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已成为全国评弹界的重要品牌活动,江苏省曲艺家协会、浙江省曲艺家协会等也通过组织区域性汇演、非遗项目申报(如苏州评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关协会即为申报主体),强化评弹在地方文化中的地位。
专业性协会则聚焦评弹的细分领域,如“苏州评弹研究会”“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协会)”等,这些组织多由资深评弹演员、研究者组成,核心职能是抢救性保护传统艺术,苏州评弹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先后采访了蒋月泉、朱慧珍等百余名评弹老艺术家,录制了大量珍贵音频、视频资料,整理出版了《苏州弹词传统书目选》等文献;研究会还定期举办“流派传承班”,通过“师带徒”方式,将蒋调、薛调、俞调等经典唱腔传授给年轻一代演员,上海评弹团作为专业演出团体,也兼具部分协会职能,其内部成立的“艺术委员会”,负责审核新编剧目、指导演员表演,推动评弹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将红色题材《芦荡火种》、现代生活题材《青春之歌》改编为评弹)。
这些协会的职能可概括为四大核心:一是“传承保护”,通过文献整理、非遗申报、老艺术家口述史记录等方式,防止评弹技艺失传;二是“创新发展”,鼓励新编剧目、融合现代音乐元素、探索“评弹+”跨界形式(如评弹与摇滚、爵士结合),吸引年轻受众;三是“普及推广”,通过书场演出、校园教育、媒体传播(如抖音、B站上的评弹短视频)扩大受众群体;四是“行业规范”,制定评弹演员职业标准、维护演出市场秩序、组织评奖激励创作(如“江苏省曲艺芦花奖”的评弹奖项)。
为了更清晰地展示不同类型评弹协会的职能差异,以下表格对比了主要组织的核心信息:
协会类型 | 代表组织 | 成立时间 | 主要职责 | 代表性活动 |
---|---|---|---|---|
全国性曲艺协会 | 中国曲艺家协会(下设评弹专委会) | 1949年 | 制定全国评弹发展规划、组织国家级赛事、推动国际交流 | 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全国评弹优秀节目展演 |
地方性曲艺协会 | 上海市曲艺家协会 | 1950年 | 区域内评弹传承、惠民演出、青年演员培养 | 每周书场演出、上海国际艺术节评弹专场 |
地方性曲艺协会 | 苏州市曲艺家协会 | 1950年 | “评弹进校园/社区”、举办区域性艺术节、非遗申报与保护 | 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苏州中小学评弹兴趣班 |
专业性研究/传承机构 | 苏州评弹研究会 | 1980年代 | 传统书目整理、老艺术家资料抢救、流派传承教学 | 《苏州弹词传统书目选》出版、流派传承班 |
专业演出团体(兼协会职能) | 上海评弹团 | 1951年 | 新编剧目创作、演员艺术指导、演出市场开拓 | 红色题材评弹《芦荡火种》创排、“评弹进商圈”演出 |
评弹协会的存在,源于传统曲艺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随着城市化加速,传统书场逐渐萎缩,年轻观众流失,部分传统技艺濒临失传,协会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模式,既争取政策支持(如非遗经费、场地补贴),又动员民间力量(如企业赞助、志愿者参与),构建起“保护—传承—创新—传播”的完整生态链,苏州市曲协联合苏州文旅集团打造的“平江路评弹一条街”,通过政府补贴降低书场票价,同时引入游客体验项目(如学唱一句评弹、学弹三弦),既保留了原生态书场,又实现了文旅融合;中国曲协则与高校合作,在苏州大学、上海师范大学设立“评弹研究基地”,培养理论研究人才,为评弹传承提供学术支撑。
评弹协会的工作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尺度(如部分创新作品因过度“流行化”失去评弹韵味)、如何解决青年演员“断层”问题(收入偏低、职业认同感不足)、如何应对短视频等新媒体对传统艺术的冲击等,对此,近年来协会开始探索“数字化传承”路径,如建立“评弹数字资源库”,将老艺术家的演出视频、音频上传云端,免费向公众开放;与抖音、快手等平台合作,发起“#评弹挑战赛”,鼓励年轻网友用评弹形式演绎流行歌曲,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超千万,成功吸引了“Z世代”的关注。
可以说,评弹协会不仅是行业的管理者,更是评弹文化的“守护者”与“摆渡人”,他们用专业精神守护着“说噱弹唱”的技艺密码,也用创新思维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生,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提升,评弹协会有望在推动非遗“活态传承”、促进文旅融合、培养年轻受众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让“吴侬软语”的评弹声,继续回响在江南水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相关问答FAQs:
Q1:普通人如果想学习评弹或参与评弹活动,可以通过哪些渠道联系评弹协会?
A:普通人可通过多种渠道联系评弹协会:① 地方性曲艺协会:如上海市曲协(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复兴中路597号)、苏州市曲协(地址:苏州市姑苏区体育场路4号),可直接前往咨询或电话联系,了解公益培训、演出信息;② 专业演出团体:如上海评弹团、苏州评弹团,其官网或微信公众号通常会发布“学员招募”“观众招募”等信息;③ 线上平台:中国曲协官网、“曲艺杂志”公众号、地方文旅局官方平台,会定期发布全国及地方的评弹活动预告;④ 社区文化中心:许多城市社区会与曲协合作开设“评弹体验课”,可通过社区居委会报名参与。
Q2:评弹协会在推动年轻一代了解评弹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A:评弹协会针对年轻群体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① 校园普及:与中小学、高校合作,开设“评弹选修课”“兴趣社团”,如苏州曲协在苏州百年老校振华中学设立“评弹传承基地”,每周安排专业演员授课;② 数字传播:在B站、抖音等平台开设“评弹小课堂”账号,用短视频讲解评弹历史、流派特点,并发起“#用评弹唱古诗”等挑战赛,鼓励用户创作;③ 创新剧目:扶持青年演员创排“青春版”评弹,如根据网络小说《全职高手》改编的评弹片段,融入电竞元素,吸引年轻观众;④ 互动体验:在音乐节、文创市集等年轻人聚集的活动中设置“评弹体验区”,提供简易琵琶、三弦试玩,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乐器魅力;⑤ 奖励机制:设立“青年演员扶持计划”,对在创新表达、观众吸引方面表现突出的年轻团队给予资金支持,帮助其推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