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学子毕业季,祝福声中如何续写梨园薪火?

六月的戏台,锣鼓点渐密,水袖翻飞间,你们终于等到了毕业这出大戏的终场锣鼓——不是落幕,而是新幕的启封,还记得初入科班时,压腿的疼、喊嗓的哑、练眼神时盯着一支香从燃到灭的枯燥吗?那时的你们或许还分不清“西皮”与“二黄”的韵律,记不住《牡丹亭》里“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唱词,可如今,你们能将“四功五法”融入骨血,能用一个眼神传递百转千回,能在方寸舞台上演绎千年悲欢,这四年,你们把青春熬成了戏里的“老酒”,把汗水织成了戏服上的“金线”,终于从“雏凤清于老凤声”的青涩,长成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担当。

为戏曲学生毕业祝福

磨砺与收获,从来都是戏曲学子成长的“双生花”,从清晨五点的练功房到深夜十点的排练厅,从咿咿呀呀的模仿到有板有眼的演绎,每一步都藏着不为人知的坚持,基本功训练时,你们压腿、踢腿、下腰,生行的“云手”要练到圆转如意,旦行的“台步”要走出“不露足、不显裙”的轻盈,净行的“架势”要稳如泰山,丑行的“念白”要脆如银铃——这些看似刻板的程式,实则是前辈艺人用百年心血凝练的“戏魂”,剧目研习中,你们从《贵妃醉酒》的卧鱼衔杯,到《穆桂英挂帅》的挂帅出征;从《锁麟囊》的“春秋亭外风雨暴”,到《智取威虎山》的“打虎上山”,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要反复打磨数十遍、上百遍,直到“唱随情动,舞由心生”,舞台实践时,你们曾在彩排时忘词急哭,也曾在正式演出时因搭档的失误而临场应变;曾在台下为前辈的精彩表演鼓掌,也曾在谢幕时听见观众席里经久不息的喝彩——这些瞬间,都成了你们戏本里最动人的“折子戏”。

磨砺与收获:戏曲学习中的成长印记

磨砺时刻 收获成果
基本功训练 生行“云手”“踢腿”,旦行“圆场”“水袖”,净行“霸鼎”“走边”,丑行“矮子步”“扇子功” 身体的柔韧性与控制力,程式化动作的规范性,对“手眼身法步”的深刻理解
剧目研习 学习《牡丹亭》《长生殿》等传统剧目,排练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 对不同行当角色性格的把握,唱腔与情感的融合,传统文化底蕴的积累
舞台实践 参加学校汇报演出、地方戏曲节、下乡惠民演出 临场应变能力,与乐队、伴舞的默契,舞台经验的积累,观众缘的培养

你们学会的,远不止“唱念做打”的技艺,更是“戏比天大”的敬畏,是“宁肯练死在台上,也不偷懒在台下”的较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清醒,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更是“传承的艺术”,你们接过前辈递来的“接力棒”,既要做传统的“守护者”,把老艺术家的绝活儿原汁原味地传下去;也要做创新的“开拓者”,让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比如用现代舞元素丰富武戏的“打”,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历史剧的叙事,用流行音乐的节奏改编传统唱腔,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这门“老而不旧”的艺术。

为戏曲学生毕业祝福

未来的戏台,可能在剧场的追光灯下,可能在乡村的晒谷场边,可能在屏幕前的方寸之间,甚至可能在异国他乡的文化舞台上,无论身在何处,请记得:戏曲的根在传统,枝叶要向生活生长,生如青年,当以朝气为笔,在传承中写创新;旦似水袖,当以柔韧为骨,在岁月中舞风华;净若脸谱,当以鲜明为魂,用色彩描人性;丑同市井,当以智慧为眼,从生活中品百态,你们是戏曲的“,是传统文化的“火种”,愿你们带着这份热爱与坚守,在人生的戏台上,既有“大江东去”的豪情,也有“晓风残月”的婉转;既能演尽千古悲欢,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毕业快乐,未来的角儿们——愿你们的前程,如戏曲般绚烂,如锣鼓般铿锵!

FAQs
问题1:毕业后想继续深造戏曲表演,但担心传统艺术在当代的接受度,该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
解答:传统是戏曲的“根”,创新是戏曲的“翼”,首先要“守正”——深入研习经典剧目,吃透程式化表演的精髓(如梅派的“雍容”、程派的“幽咽”、裘派的“雄浑”),理解人物背后的文化逻辑,这是创新的底气,其次要“创新”——可结合当代审美进行尝试:比如用现代舞语汇丰富武戏的“开打”,让打斗更具视觉冲击力;用多媒体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增强沉浸式体验;选取贴近生活的题材创作小戏,让戏曲讲述“当代故事”,关键是在“不丢魂”的前提下“换新颜”,让传统艺术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新龙门客栈》用戏曲演绎武侠故事,既保留了“唱念做打”,又吸引了年轻观众,便是很好的平衡。

问题2:作为戏曲毕业生,若未来不从事专业表演,如何让戏曲爱好持续发光?
解答:戏曲的魅力不止于舞台,更在于它承载的文化精神与生活美学,若不从事专业表演,可从三方面让爱好延续:一是“传播者”——参与戏曲进校园、社区志愿服务,教孩子们简单的身段或唱段,用短视频分享戏曲知识、化妆过程、学戏趣事,让更多人了解“台上一分钟”背后的故事;二是“实践者”——将戏曲元素融入生活,比如用戏曲纹样设计服饰、茶具,在节日里穿戴戏曲服饰拍照,让传统美学走进日常;三是“研究者”——若对戏曲理论感兴趣,可整理地方戏曲史料,研究不同剧种的音乐、服饰、表演特色,为戏曲文献传承贡献力量,爱好是桥梁,能让戏曲以更多元的方式走进大众,让这份“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为戏曲学生毕业祝福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