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这座浸润着千年运河水韵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诗意闻名,更以深厚的戏曲底蕴滋养着一代代人的精神家园,戏曲不仅是舞台上的艺术,更是融入日常的文化符号,而“扬州2台全戏曲”作为当地戏曲传播的重要载体,以“全”为核,以“戏”为魂,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舞台与观众的文化桥梁,让扬州戏曲的雅韵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
“扬州2台全戏曲”并非单一频道或栏目,而是指扬州地区两个专注于戏曲传播的媒体平台——扬州电视台戏曲频道(一套)与扬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戏曲之声”广播频率(二套),二者相辅相成,构建起“电视+广播”的全媒体戏曲传播矩阵,共同践行“全戏曲”的传播理念,这里的“全”,既涵盖戏曲剧种的全面性,也包括节目内容的丰富性、传播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受众覆盖的广泛性,力求让不同年龄层、不同审美需求的观众都能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戏曲乐趣。
扬州电视台戏曲频道(一套):视觉盛宴中的戏曲长卷
扬州电视台戏曲频道作为全国少数几家地市级专业戏曲频道之一,自开播以来便以“弘扬国粹、传承扬剧”为己任,形成了“经典剧目常态化、名家访谈深度化、戏迷互动趣味化”的节目特色,频道每天从早到晚安排戏曲相关内容,清晨的《戏曲早茶》以扬剧、京剧的经典唱段唤醒城市,午间的《戏说三国》通过评书与戏曲片段结合的方式演绎历史故事,傍晚的《少儿戏曲学堂》则邀请专业老师教孩子们身段唱腔,而晚间的黄金时段更是经典剧目的集中展播,从扬剧《百岁挂帅》《史可法》到京剧《锁麟囊》《贵妃醉酒》,从昆曲《牡丹亭》选段到黄梅戏《天仙配》,剧种丰富,流派纷呈,真正实现了“打开电视,戏韵满屏”。
为了增强观众的参与感,频道打造了多个互动栏目。《戏迷擂台》每周邀请业余戏迷登台演唱,由名家点评指导,优胜者有机会与专业院团同台演出;《名家戏缘》则通过访谈、幕后故事展示,让观众看到戏曲艺术家台前的光鲜与台下的坚守;《戏曲纪录片》栏目聚焦扬州戏曲的传承脉络,拍摄了《扬剧的前世今生》《扬州戏班的百年记忆》等专题片,用镜头记录下扬州戏曲从草台班子到专业院团的发展历程,频道还不定期直播“扬州戏曲节”“扬剧新年演唱会”等大型活动,让戏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现场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戏曲频道在内容呈现上注重“守正创新”,严格遵循戏曲艺术的表演规律,保留传统剧目的精髓;尝试运用现代电视技术增强观赏性,比如在《白蛇传》的直播中运用AR技术再现西湖断桥的景致,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加入动画特效,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与现代科技的碰撞之美。
扬州“戏曲之声”广播频率(二套):电波里的戏曲知音
如果说电视频道是戏曲的“视觉盛宴”,戏曲之声”广播频率则是戏曲的“听觉天堂”,作为扬州地区唯一一套戏曲广播频率,它以“声音的艺术”为核心,通过电波将戏曲的唱腔、念白、配乐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尤其受到中老年听众和开车族的喜爱,频率节目设置紧扣“陪伴感”与“专业性”,早高峰的《戏曲晨光》用欢快的唱段开启一天的好心情,午后的《戏迷点播台》接听听众热线,为他们点播祝福戏、怀旧戏,晚间的《戏曲夜话》则邀请戏曲评论家、演员做客直播间,深入解读剧目背后的文化内涵。
“戏曲之声”的特色在于其“接地气”的互动服务,每周六的《戏迷俱乐部》是戏迷们的“空中聚会”,听众可以报名参与“戏曲知识有奖问答”,分享自己与戏曲的故事;频率还定期组织“戏曲进社区”“戏曲进校园”活动,通过广播预告线下演出信息,邀请听众免费观看,让戏曲从电波走向现实生活,对于想学习戏曲的听众,《跟我学戏曲》栏目由扬剧非遗传承人主讲,从发声方法到身段技巧,一步步带领爱好者走进戏曲的世界。
频率还注重挖掘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扬州扬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戏曲之声”的重头戏,除了播放经典扬剧剧目,频率还开设了《扬剧小百科》栏目,介绍扬剧的起源、唱腔特点、经典角色等知识,让更多人了解这一扎根于扬州本土的艺术形式,频率也不忽视其他地方戏曲,如越剧、豫剧、粤剧等,通过“地方戏曲展播”单元,展现不同地域的戏曲风情,丰富听众的听觉体验。
“全戏曲”传播矩阵:让戏曲融入生活
扬州2台“全戏曲”的传播优势,在于电视与广播的协同发力,形成了“屏上+屏下”“线上+线下”的立体传播网络,电视频道凭借直观的视觉呈现,吸引年轻观众关注戏曲之美;广播频率则以声音的温度,贴近中老年听众的日常需求,二者通过节目内容联动、活动资源共享,共同扩大了扬州戏曲的影响力。
为了进一步推动戏曲的年轻化传播,两个平台还积极拥抱新媒体,戏曲频道开设了官方抖音号、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戏曲短视频、名家唱段剪辑、戏迷花絮等内容,扬剧版《科目三》”等创意视频在网络上获得百万播放量,让年轻人在趣味中接触戏曲;“戏曲之声”则在喜马拉雅、蜻蜓FM等平台推出“戏曲有声书”,将经典剧目改编成音频故事,吸引年轻听众“听戏”,两个平台还联合举办“校园戏曲大赛”“青年戏曲演员评选”等活动,为年轻人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培养戏曲传承的生力军。
扬州2台“全戏曲”的努力,不仅让戏曲艺术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更成为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通过持续不断的传播,扬州扬剧、京剧等戏曲形式从舞台走向民间,从老戏迷走向年轻人,从扬州走向全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戏曲活化石”的独特魅力。
相关问答FAQs
Q1:扬州2台全戏曲如何吸引年轻观众,避免戏曲“老龄化”?
A1:扬州2台全戏曲通过多措并举推动戏曲年轻化:一是创新节目形式,如在抖音、B站等平台推出戏曲创意短视频(如戏曲变装、戏曲混剪),用流行元素包装传统唱段;二是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联合学校开设戏曲兴趣班,举办校园戏曲大赛,让青少年亲身感受戏曲魅力;三是结合现代审美改编经典剧目,如加入灯光舞美特效、融合流行音乐元素,打造符合年轻人观看习惯的“新戏曲”;四是邀请青年戏曲演员参与节目录制,通过讲述他们的成长故事,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让戏曲从“老古董”变成“潮文化”。
Q2:除了电视和广播,扬州2台全戏曲还有哪些线上传播渠道?
A2:扬州2台全戏曲已构建起“多平台、全覆盖”的线上传播矩阵:在视频平台方面,开设官方抖音号、快手号、B站账号,发布戏曲短视频、直播演出等内容,其中抖音账号“扬州戏曲频道”粉丝超50万,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300万;在音频平台方面,与喜马拉雅、蜻蜓FM合作推出“扬州戏曲专区”,提供经典剧目收听、戏曲知识讲解等内容;在社交媒体方面,微信公众号、微博定期推送戏曲资讯、戏迷活动预告,并开设“线上戏迷社群”,方便戏友交流互动;还开发“扬州戏曲”APP,集成直播、回看、点播、购票等功能,让观众随时随地享受戏曲服务,真正实现“打开手机,戏韵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