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闹天宫 北京京剧团

《闹天宫》作为中国京剧武戏的巅峰之作,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精湛绝伦的表演和鲜明饱满的人物形象,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剧目,而北京京剧团作为承载这一艺术瑰宝的重要团体,自成立以来便以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将《闹天宫》打磨成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审美的舞台典范,让孙悟空“齐天大圣”的形象在百年梨园中熠熠生辉。

闹天宫 北京京剧团

从文学经典到舞台杰作:《闹天宫》的诞生与演变

《闹天宫》的故事源于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经典章节,讲述了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后,因不满天庭的册封封赏,搅蟠桃会、盗御酒、偷金丹,与十万天兵天将展开激战,最终被如来佛祖镇压于五行山下的传奇经历,这一故事本身充满神话色彩与反抗精神,为京剧改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京剧《闹天宫》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早在清代中期,京剧舞台上便已出现孙悟空相关的折子戏,如《偷桃盗丹》《大闹御马监》等,但情节分散,表演也多以“翻打逗趣”为主,20世纪初,在“国剧宗师”杨小楼等艺术家的推动下,这些零散的剧目被整合串联,形成了完整的《闹天宫》全本,杨小楼以“武生宗师”的功底,为孙悟空注入了“神、勇、傲、谐”的气质,其“靠旗打出手”“鹞子翻大提”等绝技,奠定了北派猴戏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京剧团(1955年由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等京剧大师领衔组建的北京京剧团前身)对《闹天宫》进行整理改编,剔除封建糟粕,强化了孙悟空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内核,同时在音乐、唱腔、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优化,使其成为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精品。

舞台艺术的集大成者:《闹天宫》的艺术特色

《闹天宫》之所以成为京剧武戏的标杆,在于其对京剧艺术各要素的极致展现,形成了独特的“武戏文唱”风格,以下从表演、音乐、服装、武打四个维度,解析其舞台魅力:

(一)表演:形神兼备的“猴戏”精髓

孙悟空的塑造是《闹天宫》的灵魂,京剧界素有“南派猴戏重灵巧,北派猴戏重气势”之说,而北京京剧团传承的北派猴戏,更强调“形、神、劲、气”的统一,演员需通过“手、眼、身、法、步”的精准控制,既展现猴的机敏活泼,又凸显“齐天大圣”的威风霸气,偷桃盗丹”一场,孙悟空以“矮子步”潜入瑶池,眼神左顾右盼,尾巴(道具)随身体摇摆,细节处尽显猴性;而“大战二郎神”时,通过“变脸”“耍翎子”等技巧,表现孙悟空与二郎神斗法时的狡黠与急切,将“神”与“人”的特质完美融合,北京京剧团的名角李万春、李和曾、张建国等,均以塑造孙悟空著称,他们的表演既继承了杨小楼的“武架子”,又融入了“文唱”的细腻,使这一角色既有英雄气概,又有人情温度。

(二)音乐:烘托气氛的“灵魂伴奏”

《闹天宫》的音乐以西皮、二黄为主要声腔,通过板式的变化配合剧情起伏,例如开场孙悟空自报家门时,节奏明快的【西皮导板】与【西皮流水】展现其得意洋洋;与天兵天将交战时,激昂的【急急风】与【四击头】渲染紧张氛围;被如来镇压时,低沉的【二黄散板】则传递出悲壮与不屈,乐队中的锣鼓经尤为重要,“八大仓”“马腿”等鼓点既规范又灵活,与演员的动作节奏紧密配合,形成“人鼓合一”的听觉效果,北京京剧团的乐队配置堪称“全明星”,鼓师王立勤、琴师燕守平大师的加入,让《闹天宫》的音乐既有传统韵味,又具现代张力,成为剧情推演的重要动力。

(三)服装与道具:身份与性格的“视觉符号”

孙悟空的服装设计极具辨识度:虎皮裙象征其“妖王”身份,锁子甲体现其战斗属性,雉鸡翎(翎子)则凸显其桀骜不驯,服装色彩以红、黄为主,既符合神话人物设定,又能吸引观众目光,道具方面,金箍棒是核心道具,演员需通过“要棍”“缠棍”“抛棍”等技巧,展现武器的灵动与威力;而“翎子功”“甩发功”的运用,则让孙悟空的情感变化通过外化动作传递给观众,北京京剧团的服装道具组严格遵循“宁穿破,不穿错”的原则,每一件服饰、每一件道具都经过精心设计与改良,例如虎皮裙采用仿真面料,既逼真又轻便,便于演员完成高难度动作。

闹天宫 北京京剧团

(四)武打:程式化与戏剧性的完美融合

作为武戏,《闹天宫》的武打设计堪称教科书级别,全剧武打场面层次分明:从“独闯天宫”的单人展示,到“大战哪吒”的双人对打,再到“群战天兵”的集体武戏,既考验演员的个人功底,又注重整体舞台效果,武打套路上,融合了“开打”“打出手”“翻跌”等京剧传统技艺,如孙悟空与哪吒的“枪对棍”,动作干净利落,招式清晰可见;与四大天王的“混战”,则通过“翻跟头”“抢背”“僵尸”等技巧,展现激烈的战斗场面,北京京剧团的武生演员从小接受严格训练,要求“腰腿功过硬、出手精准、配合默契”,正是这种“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传承,让《闹天宫》的武打场面既惊险刺激,又富有艺术美感。

以下为《闹天宫》主要艺术特色概览:
| 艺术要素 | 核心特点 | 代表手法/技巧 |
|------------|------------|------------------|
| 表演 | 形神兼备,神勇傲谐 | 矮子步、变脸、耍翎子、眼神戏 |
| 音乐 | 声腔鲜明,节奏多变 | 西皮流水、二黄散板、锣鼓经(八大仓、马腿) |
| 服装与道具 | 色彩鲜明,象征性强 | 虎皮裙、锁子甲、金箍棒、翎子功、甩发功 |
| 武打 | 程式化与戏剧性结合 | 开打、打出手、翻跟头、抢背、枪对棍 |

北京京剧团:《闹天宫》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北京京剧团自成立以来,始终将《闹天宫》作为“看家戏”之一,几代艺术家倾注心血,不仅保留了剧目的传统精髓,更在时代语境下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一)名家辈出,薪火相传

北京京剧团的《闹天宫》演出史,堪称一部京剧名家的“传承谱系”,首代领军人物李万春,师承杨小楼,以“武戏文唱”著称,他饰演的孙悟空既有“铜锤花脸”的浑厚唱念,又有“武生”的矫健身手,1950年代便凭借此剧轰动全国;第二代传人李和曾、张春华,在继承李万春风格的基础上,强化了孙悟空的喜剧色彩,使角色更具亲和力;第三代以张建国、王立军为代表,张建国以“文武老生”的功底演绎孙悟空,唱腔苍劲有力,身段沉稳大气,为角色注入了新的时代解读;青年演员王璐、毕佳傲等则在学习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审美,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吸引年轻观众,让“猴戏”文化焕发新生。

(二)守正创新,与时俱进

北京京剧团在传承《闹天宫》时,始终坚持“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的原则,严格遵循传统表演程式,如“起霸”“走边”等基本功,确保剧目的“原汁原味”;在舞台呈现上大胆创新:例如1990年代版本中,引入旋转舞台、激光投影等现代技术,增强天宫的奇幻氛围;2010年代版本则缩短时长,优化情节节奏,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习惯;2023年复排的“青春版《闹天宫》”,在音乐中加入交响乐元素,服装采用环保面料,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展现了时代气息。

(三)文化使者,走向世界

作为国家级重点院团,北京京剧团多次携《闹天宫》出访海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1959年,剧团赴欧洲演出,李万春的孙悟空让西方观众惊叹于中国京剧的神奇魅力;1980年代,张君秋、谭元寿等大师率团访美,《闹天宫》在林肯中心上演,场场爆满,被外媒誉为“东方艺术的奇迹”;近年来,剧团通过“云剧场”线上直播,让全球观众足不出户即可欣赏到《闹天宫》的风采,真正实现了“京剧无国界”。

闹天宫 北京京剧团

经典永流传:《闹天宫》的文化价值与时代意义

《闹天宫》之所以跨越百年仍经久不衰,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艺术形式,更在于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孙悟空“不服天管、不服地管”的反叛精神,是对自由的追求,对权威的挑战,这种精神在不同时代都能引发观众的共鸣,对于当代观众而言,尤其是青少年,《闹天宫》不仅是“看热闹”的武打戏,更是一部关于成长、责任与选择的“神话寓言”——孙悟空从“大闹天宫”的桀骜,到最终被压五行山的反思,暗含着“自由需要规则,反抗需有边界”的哲理。

北京京剧团对《闹天宫》的传承与创新,也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提供了范本,它证明:经典剧目并非一成不变的“老古董”,只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与观众情感共鸣,就能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正如北京京剧团团长李宏图所说:“《闹天宫》是我们的根,也是我们的灯,守好根,才能走得更远;点好灯,才能照亮更多人。”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闹天宫》中孙悟空的表演有哪些核心技巧?为什么说“猴戏”是京剧演员的“试金石”?
解答:孙悟空表演的核心技巧可概括为“形、神、劲、气”四个字。“形”指身段模仿,如“猴相”“猴步”,需通过缩肩、耸背、摆腰等动作展现猴的机敏;“神”指眼神表情,要兼具“猴的灵动”与“神的威严”,如“白眼珠一翻”表现狡黠,“瞪圆双眼”凸显怒气;“劲”指动作力度,如“耍棍”要刚劲有力,“翻跟头”要轻巧利落;“气”则指呼吸节奏,与唱念、武打配合,做到“气沉丹田,力贯四肢”。“猴戏”之所以是京剧演员的“试金石”,在于其对演员综合素质要求极高:既要文戏的唱念功底(如“偷桃盗丹”的念白需幽默生动),又要武戏的翻打技能(如“大战天兵”的开打需惊险刺激),还需细腻的情感表达(如被镇压时的悲愤不甘),只有文武双全、形神兼备的演员,才能将孙悟空演活,因此京剧界有“演不好猴,成不了名角”的说法。

问题2:北京京剧团的《闹天宫》与其他院团(如上海京剧院、中国京剧院)的版本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解答:北京京剧团的《闹天宫》以“北派猴戏”为根基,形成了“大气磅礴、武戏文唱”的独特风格,与其他院团版本相比,主要有三方面差异:一是表演风格上,北派强调“大开大合”,如杨小楼开创的“靠旗打出手”(将靠旗(武将背后的装饰旗)作为武器,在舞动中完成击打动作),动作幅度大、气势足,而上海京剧院的“南派猴戏”更侧重“小巧玲珑”,以“矮子步”“小翻”等技巧见长;二是音乐伴奏上,北京京剧团保留了传统京剧“三大件”(京胡、京二胡、月琴)的编制,同时融入交响乐元素,如“大闹凌霄宝殿”一场,用铜管乐烘托天庭的威严,用弦乐表现孙悟空的灵动,而中国京剧院的版本则更侧重京剧音乐的程式化,板式变化相对规整;三是人物塑造上,北京京剧团的孙悟空更具“人情味”,如在“偷桃盗丹”后,会有一段表现孙悟空得意忘形的“耍孩儿”唱腔,既保留了神话色彩,又让观众感受到角色的可爱之处,而其他院团版本更侧重其“反叛英雄”的一面,这些差异源于各院团的艺术传承与地域文化特色,共同构成了《闹天宫》的多元艺术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