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高玉英这部经典剧作背后有何动人故事?

高玉英是河南豫剧界一位极具代表性的表演艺术家,她以深厚的艺术功底、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独特的唱腔风格,在豫剧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豫剧常派(常香玉)的重要传人,她不仅继承了常派艺术“声情并茂、刚柔相济”的精髓,更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细腻、真挚、富有生活气息的表演特色,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豫剧艺术的重要桥梁。

河豫剧高玉英剧

高玉英的艺术生涯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自幼受到豫剧艺术的熏陶,后拜入常香玉门下,系统学习常派表演与唱腔,她主攻青衣、闺门旦,尤其擅长演绎命运多舛、性格坚韧的女性角色,其表演讲究“以情带声,声情合一”,通过眼神、身段、唱腔的精准配合,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唱腔上,她常派韵味为基础,融合了豫东、豫西两大流派的特色,既有常派高亢激越的“炸音”,又不失婉转细腻的“柔腔”,尤其在【慢板】【二八板】的运用上,既能体现传统程式的严谨,又能根据人物情感需求灵活变化,形成“刚中带柔、柔中含韧”的独特风格。

高玉英的代表剧目丰富,涵盖了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每一部作品都凝聚着她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在传统戏方面,她塑造的秦香莲(《秦香莲》)堪称经典:面对陈世美的薄情与皇权的压迫,她通过“见皇姑”“铡美案”等核心场次,以低沉压抑的唱腔表现悲愤,以颤抖的身段传递绝望,最终在包拯的主持下迸发刚毅,层次分明的人物弧光让观众深切感受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间女性力量,在新编历史剧《穆桂英挂帅》中,她突破传统闺门旦的柔美,以英姿飒爽的“靠架功”和气势磅礴的“唱腔”,展现穆桂英从“辞印”到“挂帅”的心理转变,尤其在“捧印”一场中,通过高亢的【导板】与稳健的【垛板】,将家国大义与个人担当完美融合,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穆桂英”标杆形象,而在现代戏《李双双》中,她则深入生活,以质朴自然的表演和接地气的唱腔,塑造了热情爽朗、敢说敢做的农村妇女李双双,让豫剧艺术与现代观众产生共鸣。

以下为高玉英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概览:

河豫剧高玉英剧

剧目名称 饰演角色 剧情核心 艺术亮点
《秦香莲》 秦香莲 贫寒寻夫遭遗弃,包公铡美雪冤屈 “见皇姑”的悲愤唱腔,“铡美案”的刚毅表演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 辞印后顾全大局,挂帅出征保边疆 “捧印”的英武身段,【导板】唱腔的磅礴气势
《花木兰》 花木兰 替父从军,十二年征战后恢复女儿身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的豪迈唱腔,女扮男装的英姿
《李双双》 李双双 农村妇女积极投身集体生产,化解矛盾 生活化的念白与动作,展现新时代女性风采

除了舞台表演,高玉英对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也贡献卓著,她长期担任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演员兼教师,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如虎美玲、汪荃珍等,均成为豫剧界的骨干力量,她积极参与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改编,通过现代舞台技术优化传统戏的呈现方式,例如在《秦香莲》中加入灯光与音效的配合,强化了“风雪夜归人”的意境,让经典剧目焕发新的生命力,她还多次参与“豫剧进校园”“非遗传承”等活动,通过讲座、展演等形式,向年轻一代普及豫剧知识,推动豫剧艺术的普及与传播。

高玉英的艺术生涯,是豫剧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一个缩影,她既坚守着豫剧艺术的“根”——传统的唱腔程式、人物塑造的审美规范,又勇于拥抱时代,在创新中赋予豫剧新的表达方式,她的表演,没有华丽的炫技,却总能以真挚的情感打动观众;她的传承,没有刻板的照搬,却总能以灵活的智慧让艺术薪火相传,正如她常说的:“豫剧是老百姓的艺术,只有扎根生活、心系观众,才能永远年轻。”

相关问答FAQs

Q1:高玉英的唱腔与其他豫剧流派(如陈素真、阎立品)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高玉英的唱腔以常派为基础,同时吸收了陈派(陈素真)的“委婉细腻”和阎派(阎立品)的“清雅含蓄”,形成了“刚柔相济、情真意切”的独特风格,与陈派的“闺门旦”柔美相比,她的唱腔更具张力,尤其在表现悲愤、刚毅等情绪时,通过“炸音”与“擞音”的运用,凸显人物内心的冲突;与阎派的“清冷”相比,她的唱腔更贴近生活,融入了河南方言的韵律感,让唱词更具口语化的亲切感,例如在《秦香莲》中,她既保留了常派的“刚”,又融入了陈派的“柔”,使秦香莲的形象既有民间女性的坚韧,又有母亲的柔情,更具立体感。

河豫剧高玉英剧

Q2:高玉英在现代戏《李双双》中的表演,如何体现“生活化”的豫剧审美?
A2:在《李双双》中,高玉英摒弃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表演,转而深入农村生活,观察普通劳动者的言行举止,她的念白直接使用河南方言的语调,自然流畅;动作设计上,借鉴了秧歌、锄地等生活动作,将其提炼为戏曲化的身段,如“扛锄头”“数粮食”等,既保留了戏曲的韵律感,又充满生活气息,在唱腔上,她突破了传统豫剧的板式限制,吸收了河南民歌、坠子书等曲艺元素,使唱腔更贴近现代人的听觉习惯,这种“生活化”的表演,不仅让李双双这一角色真实可信,更推动了豫剧从“古典艺术”向“当代艺术”的转型,为现代戏创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