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周霖亮相中国戏曲大会背后有何戏曲故事与传承?

在中国戏曲大会的舞台上,来自河南的周霖以其对戏曲的执着与热爱,成为观众心中“素人戏曲人”的代表,这位从事机械设计的工程师,自幼受家中长辈影响爱上豫剧,工作之余坚持练嗓、学戏,用业余时间守护着心中的戏曲梦,2023年,他带着对传统戏曲的敬畏登上《中国戏曲大会》的舞台,从初赛的“戏曲知识快问快答”到复赛的“经典唱段演绎”,再到决赛的“名家名段模仿”,一路凭借扎实的功底和真诚的表现打动无数观众。

中国戏曲大会周霖

周霖与戏曲的缘分始于童年,他的祖父是当地业余剧团的骨干,常带他去看戏台上的才子佳人、忠臣良将,耳濡目染下,他不仅能完整哼唱《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选段,更对戏曲的行当、声腔、服饰等细节如数家珍,大学期间,他加入戏曲社团,系统学习豫剧的“常派”“陈派”唱腔,即便毕业后投身机械设计行业,也从未放下这份热爱——通勤路上听戏谱,周末泡在戏校练身段,甚至自费定制戏服道具,将生活过成了“戏里戏外”的修行。

在《中国戏曲大会》的舞台上,周霖的表现既有“专业素养”,更有“烟火气”,初赛环节,面对“豫剧《朝阳沟》中栓宝的扮演者是谁”的冷门问题,他秒答“任宏恩”,并随口唱出“那个前腿弓,后腿蹬”的经典唱段,引发评委感叹“这哪是业余爱好者,分明是行家”;复赛演绎《七品芝麻官》“当官难”选段时,他将小官的诙谐与无奈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官职虽小责任大”的唱腔,既有豫剧的醇厚,又融入了现代人对“责任”的理解,让年轻观众直呼“原来戏曲这么有共鸣”;决赛模仿豫剧名家唐喜成先生的“唐派”唱腔,他特意穿上唐先生标志性的蟒袍,举手投足间既有形似更有神似,最终获得“最具人气选手”称号。

周霖的故事,正是《中国戏曲大会》所倡导的“全民参与戏曲传承”的缩影,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戏曲并非“阳春白雪”,而是扎根生活、贴近大众的艺术,正如他在节目中所说:“戏曲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年轻人不仅要会看,更要会传、会演,让老戏唱出新味道。”

中国戏曲大会周霖

以下是周霖在《中国戏曲大会》中的关键表现概览:

参赛阶段 表演剧目/环节 行当/角色 亮点表现 观众反馈
初赛 戏曲知识快问快答 准确回答10道冷门问题,即兴演唱《朝阳沟》选段 称赞“行走的戏曲百科全书”
复赛 经典唱段演绎(《七品芝麻官》) 丑角(七品知县) 唱腔诙谐中见深刻,融入现代理解 弹幕“被这个‘芝麻官’圈粉”
决赛 名家名段模仿(《三哭殿》) 老生(唐太宗) 完美复刻“唐派”声腔,形神兼备 获“最具人气选手”称号

相关问答FAQs:

Q1:周霖并非专业戏曲演员,为何能在《中国戏曲大会》中表现如此出色?
A1:周霖的出色表现源于他对戏曲长期的热爱与积累,虽非专业出身,但他从小受家庭熏陶,系统学习过豫剧唱腔与身段,工作之余始终坚持练习,对戏曲知识、经典剧目烂熟于心,他在节目中展现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对戏曲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真诚热爱,这种“素人”的纯粹打动了评委与观众。

中国戏曲大会周霖

Q2:周霖参与《中国戏曲大会》后,对戏曲传承有哪些积极影响?
A2:周霖作为“非专业选手”的成功,打破了大众对戏曲“高冷”“小众”的刻板印象,让更多年轻人看到:戏曲可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传承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他的故事激励了更多业余爱好者参与戏曲活动,同时也推动了“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普及工作,让传统艺术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