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深秋,你写信来说想看看真正的豫剧下乡,我便一直记着这句话,开春后,县豫剧团的王团长果然给我打了电话,说他们要开始“文化惠民百村行”活动,问我有没有想去的村子,我立刻想到了你信里提过的那个黄河滩边的李家寨——你爷爷年轻时在那里教过私塾,你说那里的老人至今还爱哼几句《穆桂英挂帅》。
出发那天,天刚蒙蒙亮,剧团的大巴车拉着行头和演员们往村开,车厢里化妆箱叮当作响,花旦小李正对着小镜子贴片子,老生张师傅在哼“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花脸大刘则捧着个大搪瓷缸子喝胡辣汤,热气腾腾的,满是烟火气,王团长说,下乡演出最累的不是唱,是“搭台子”——有时候村头没有现成的舞台,得用木板和竹竿临时搭,观众席就是村民们搬来的小板凳,甚至拖拉机斗。
到了李家寨,果然如你信里写的,村口那棵老槐树还在,枝桠上还挂着去年秋天的柿子,村民们听说豫剧团来了,早早就聚在晒谷场上,孩子们围着戏台跑,手里攥着糖葫芦,大人们则蹲在墙根边抽旱烟,村支书带着几个壮汉,和剧团的师傅们一起搭台子,男人们递木板、抬竹竿,女人们则端来热水和自家烙的葱油饼,说:“演员们辛苦,垫垫肚子。”
下午两点,台子搭好了,简陋的木板台子上,挂着一块红底白字的横幅——“李家寨豫剧惠民演出”,锣鼓点一响,村民们立刻安静下来,连小孩都不吵了,第一个节目是《花木兰》选段,扮花旦的演员穿着战甲,踩着跷步跑圆场,唱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时,台下有位白发老太太跟着哼,眼角还泛着光,王团长后来告诉我,老太太的丈夫年轻时是村里的戏迷,临终前还念叨着想听段豫剧。
中场休息时,演员们下了台,和村民们坐在一起聊天,小李教几个小女孩唱“谁说女子不如男”,大刘则被几个小伙子围着,学他们唱包公戏的“哇呀呀”,有个老大爷颤巍巍地拿出个旧木匣子,里面是他年轻时的戏票,还有一张泛黄的照片——他年轻时扮演过《朝阳沟》里的栓宝,现在看剧团演,就像看到了当年的自己,阳光照在晒谷场上,戏服上的亮片和老人脸上的皱纹都闪着光,那一刻,忽然觉得豫剧从来不是“高台上的艺术”,而是长在土地里的,和村民的汗珠、笑声、回忆长在一起。
晚上演《七品芝麻官》时,月亮升起来了,戏台上的灯光和月光交织着,演员唱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时,台下响起一片叫好声,散场时,村民们不肯走,围着演员们问明天还演不演,说让“再唱一段《穆桂英挂帅》,俺们村头的老槐树都听着呢!”大巴车要走时,村支书塞给王团长一袋新收的花生,说:“你们送戏下乡,是给俺们送精神食粮啊,这点花生,不成敬意。”
回来的路上,我给你发了条信息:“你信里说的李家寨,我去了,豫剧下乡,演的不是戏,是日子,是念想,是黄河滩边的人心里那股热乎气。”车窗外,夜色里的田野像一块黑绸缎,远处村庄的灯火像散落的星星,而锣鼓点仿佛还在耳边响,和着村民的笑声,在春风里飘得很远很远。
豫剧下乡常见剧目与主题对照表
剧目名称 | 主要主题 | 观众反响特点 |
---|---|---|
《花木兰》 | 忠孝两全、巾帼英雄 | 女性观众共鸣强,老人哼唱多 |
《穆桂英挂帅》 | 爱国情怀、保家卫国 | 中老年男性观众掌声最热烈 |
《七品芝麻官》 | 清正廉明、为民做主 | 幽默桥段引发哄笑,老少皆宜 |
《朝阳沟》 | 知识青年下乡、农村新生活 | 中老年观众回忆青春,流泪多 |
《破洪峰》 | 抗洪救灾、集体主义精神 | 青年观众感动,现场气氛庄重 |
相关问答FAQs
Q1:豫剧下乡演出时,演员们会遇到哪些困难?
A:豫剧下乡的困难主要集中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硬件上,很多乡村没有固定舞台,演员们需和村民一起临时搭台,用木板、竹竿和帆布搭建,有时还要应对刮风下雨等天气;化妆和换装条件简陋,只能在后台的帐篷或村民家里完成,软件上,观众以老人和孩子为主,年轻人较少,演员需调整剧目节奏,增加互动环节(如教唱、问答)来吸引年轻观众;长途奔波和频繁的演出安排也让演员体力消耗大,但看到村民们的热情,大家都觉得“值”。
Q2:为什么说豫剧下乡是“文化活化石”?
A:豫剧下乡保留了最传统的戏曲传播方式,是连接城乡文化的“活桥梁”,它让经典剧目(如《花木兰》《朝阳沟》)在基层延续生命力,很多老人通过演出重温青春记忆,孩子通过演出接触传统文化;下乡演出中,演员和村民的互动(如村民点戏、演员学方言、教唱片段)形成了独特的“民间戏曲生态”,让豫剧不再是“舞台上的艺术”,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精神陪伴”,这种扎根泥土的传播方式,正是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