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她中,李胜素明知何故仍坚守演绎?

李胜素,当代京剧程派艺术的杰出代表,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教授,梅花奖、“二度梅”得主,以其深邃的艺术造诣和严谨的传承态度,成为程派艺术在当代的重要守护者与传播者,从河北乡村的戏曲爱好者到国家级剧院的台柱子,她的艺术之路交织着天赋的眷顾与不懈的求索,更凝结着对传统京剧文化的敬畏与创新。

京剧她明知李胜素

李胜素与京剧的缘分始于童年,1966年,她出生于河北省邢台市一个普通家庭,家乡丰富的民间戏曲氛围让她自幼耳濡目染,11岁时,她凭借清亮的嗓音和灵动的悟性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主攻青衣花旦,在校期间,她不仅系统学习了梅派、荀派等旦角流派的基础,更在《宇宙锋》《贵妃醉酒》等传统剧目中初窥京剧艺术的门径,1987年,从河北省艺校毕业后,她被分配到河北省京剧团,正式开启职业演员生涯,她对程派艺术的向往从未停歇,程派创始人程砚秋先生创立的“幽咽婉转、低回曲折”的唱腔风格,以及“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理念,深深吸引了她,为求深造,她毅然赴京,拜入程派名家王吟秋先生门下,王吟秋先生是程砚秋先生的亲传弟子,深得程派精髓,他要求李胜素“先学死,再学活”——在模仿中精准掌握程派的“脑后音”“擞音”“润腔”等技巧,再结合自身条件赋予其生命力,这一阶段的学习,为她打下了坚实的程派根基。

在艺术实践中,李胜素逐渐形成了“刚柔并济、文武兼修”的个人风格,她不仅深谙程派悲剧的精髓,在《锁麟囊》《荒山泪》《春闺梦》等传统剧目中,将薛湘灵的善良坚韧、张慧珠的悲苦无助、张氏的闺怨凄婉演绎得淋漓尽致;更勇于突破程派“以悲剧见长”的固有印象,在新编历史剧《江姐》《党的女儿》中塑造了英姿飒爽的革命女性形象,展现了程派艺术在现代题材中的适应性,在《锁麟囊》“春秋亭外风雨暴”一折中,她运用程派标志性的“脑后音”,将薛湘灵初嫁时的矜持与对世事无常的隐忧融入唱腔,声音如珠玉落盘却又暗藏波澜;而在“三让椅”的表演中,她通过细腻的眼神、水袖的翻飞和身段的顿挫,将人物从骄纵到谦逊的转变层层递进,让传统人物焕发出当代审美共鸣,她的嗓音条件被誉为“程派最佳嗓音之一”——高音清亮而不失厚重,低音浑厚而不失柔美,尤其在“擞音”的运用上,既能体现程派的“幽咽”,又能传递出情感的张力,形成了“情韵兼备、声入人心”的演唱风格。

作为程派艺术的传承者,李胜素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她深知,传统艺术的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在理解其精神内核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教学上,她强调“学戏先学人”,要求学生不仅学唱腔、学身段,更要理解人物的时代背景与内心世界,做到“形神兼备”,她收徒严谨,培养了刘琪、郭伟等一批优秀程派传人,同时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非遗公开课”等公益活动,让更多年轻人感受京剧的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她多次赴欧美、东南亚演出,将程派艺术的独特韵味呈现给世界观众,成为京剧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使者,2019年,她受邀在纽约林肯中心举办个人京剧专场,演绎《锁麟囊》选段,当地媒体评价她的表演“让西方观众看到了东方戏剧的深邃与诗意”。

京剧她明知李胜素

为更直观展现李胜素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其主要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概览:

剧目名称 扮演角色 艺术特色
《锁麟囊》 薛湘灵 唱腔细腻婉转,身段端庄大气,通过“三让椅”“寻球认囊”等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转变
《荒山泪》 张慧珠 以程派悲剧唱腔为核心,情感深沉悲怆,眼神与唱腔结合,表现古代妇女的苦难
《春闺梦》 张氏 身段轻盈柔美,唱腔幽咽缠绵,通过梦境与现实交织,展现闺怨与悲愤
《江姐》 江姐 融程派与时代精神,唱腔刚劲有力,塑造坚贞不屈的革命者形象
《党的女儿》 李玉梅 突破程派传统戏路,表演英姿飒爽,唱腔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展现英雄气概

李胜素的艺术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程派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她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执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寻找平衡,让古老的程派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正如她常说的:“京剧是我们的根,只要还有一个观众喜欢,我就要一直唱下去。”这份坚守与热爱,正是京剧艺术生生不息的力量所在。

相关问答FAQs

Q1:程派京剧的核心艺术特色是什么?李胜素是如何诠释这些特色的?
A:程派京剧的核心特色在于“幽咽婉转、低回曲折”的唱腔和“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其发声方法强调“脑后音”的运用,使声音深沉饱满;行腔上多“擞音”“滑音”,形成独特的“程韵”,李胜素在诠释时,首先严格遵循程派“字正腔圆”的准则,尤其在“脑后音”的练习中,通过气息的沉潜与喉部的控制,使声音既有穿透力又不失柔美;她注重“情”的融入,如在《荒山泪》中,通过张慧珠的唱腔与眼神、身段的配合,将人物的绝望与悲愤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形象,让程派的“悲”不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情感的直击人心。

京剧她明知李胜素

Q2:李胜素在程派艺术的传承中,如何平衡“守正”与“创新”?
A:李胜素的“守正”体现在对程派传统剧目的精准还原——她反复揣摩王吟秋先生亲授的《锁麟囊》《春闺梦》等剧目,在唱腔、身段上力求贴近程派原貌,甚至保留了程砚秋先生设计的独特“锣经”与“步法”,而“创新”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题材拓展,将程派艺术融入现代戏,如《江姐》中,她保留了程派的“脑后音”,但唱腔设计上融入了革命歌曲的铿锵节奏,塑造了既有传统韵味又有时代精神的英雄形象;二是传播方式创新,她通过短视频平台、线上讲座等形式,用年轻人易懂的语言解读程派艺术,让传统戏曲“活”在当下,她认为,“守正”是根基,“创新”是生命力,二者相辅相成,才能让程派艺术走得更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