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广东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国内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自1950年建院以来,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戏曲艺术人才”为己任,其办学足迹不仅覆盖全国各大戏曲剧种,更与广东这片戏曲热土结下了深厚渊源,广东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粤剧、潮剧、汉剧等地方剧种独具特色,是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为推动地方戏曲的传承创新与高质量发展,中国戏曲学院与广东地区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非遗保护、实践创作等领域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通过校地联动、产教融合的模式,为广东戏曲事业发展注入了专业力量与学术支撑。

中国戏曲学院广东

校地合作:构建戏曲人才培养“广东模式”

广东戏曲艺术底蕴深厚,但专业人才的系统性培养曾面临资源分散、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中国戏曲学院充分发挥国家级戏曲教育平台的引领作用,与广东本地艺术院校、院团携手,探索出“高校+院团+传承基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与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的深度合作最具代表性,双方自2015年起共建“粤剧传承人才班”,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中国戏曲学院派出戏曲表演、导演、音乐等领域的骨干教师承担核心课程教学,同时聘请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梅花奖得主担任实践导师,形成“学院派教学+传统师承+院团实践”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兼顾戏曲共性基础与粤剧特色,除开设戏曲基本功、唱腔、剧目等传统课程外,还增设粤剧历史、岭南文化、粤剧编剧与导演基础等特色模块,培养既掌握戏曲表演规律、又深谙粤剧文化精髓的复合型人才,截至目前,粤剧传承人才班已培养本科毕业生120余人,其中30余人成为广东各大院团的骨干力量,主演《白蛇传·情》《帝女花》等新编粤剧剧目,并在全国性戏曲赛事中屡获殊荣。

中国戏曲学院还与星海音乐学院、广州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开设“戏曲音乐创作”“戏曲文化管理”等交叉学科课程,推动戏曲教育与现代艺术教育、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针对广东基层院团人才短缺问题,学院定期举办“粤剧表演高级研修班”“戏曲编剧创作营”等短期培训项目,累计为广东各地院团、文艺机构培训专业人才5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戏曲队伍的整体素质。

非遗传承:激活地方戏曲文化基因

广东地方剧种种类丰富,其中粤剧于2009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剧、汉剧等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为助力非遗活态传承,中国戏曲学院将广东作为非遗保护的重要实践基地,通过学术研究、传统复排、数字化保护等多种方式,推动地方戏曲的创造性转化。
在学术研究方面,学院戏曲研究所与广东省艺术研究所合作开展“岭南戏曲文献整理与研究”项目,系统梳理清代以来粤剧、潮剧的经典剧目、曲谱、表演理论,已完成《粤剧传统剧目汇编》(20卷)、《潮剧唱腔选集》等成果的出版,为地方戏曲传承提供了学术支撑,在传统复排方面,学院联合广东粤剧院、潮剧传习所,组织专家对《柴房会》《陈三五娘》《林大钦》等濒失传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复排,邀请老艺人传授表演技巧,并指导青年演员进行舞台呈现,其中粤剧《柴房会》复排版入选“全国地方戏精粹展演”,获得广泛好评。

数字化保护是近年来合作的重点领域,中国戏曲学院利用新媒体技术,与广东省文化馆共建“岭南戏曲数字博物馆”,通过3D建模、VR/AR等技术,对粤剧的服饰、道具、表演身段进行数字化采集与展示,开发“粤剧脸谱互动体验”“经典剧目VR剧场”等项目,让观众沉浸式感受戏曲艺术的魅力,学院还与广东高校合作开展“戏曲人工智能”研究,利用AI技术分析粤剧唱腔的声学特征,辅助传统唱腔的教学与传承,为非遗保护注入科技动能。

中国戏曲学院广东

学术与实践:推动戏曲创新发展

为促进戏曲艺术的当代发展,中国戏曲学院与广东文化界频繁开展学术交流与实践活动,搭建“传统与创新”的对话平台,学院每年定期举办“岭南戏曲发展论坛”,邀请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导演、演员等共同探讨粤剧等地方剧种在当代的创作方向、市场推广等问题,为戏曲创新提供理论指导,2023年,论坛以“粤剧的青春化表达”为主题,推动创作了青春版《牡丹亭》《南越宫词》等作品,尝试将流行音乐、现代舞美融入传统剧目,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

在实践创作方面,学院与广东文旅企业、影视机构合作,探索“戏曲+”的跨界融合模式,与广州粤剧院联合出品新编粤剧《土里巴吉》,该剧以广东客家文化为背景,由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教授执导,融入现代话剧的叙事手法,荣获“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与腾讯视频合作开发戏曲动画短片《粤剧小戏迷》,通过卡通形象演绎粤剧经典故事,在短视频平台播放量超亿次,有效扩大了戏曲的受众群体,学院师生还多次参与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粤港澳非遗周等大型活动,开展戏曲展演、工作坊等活动,让戏曲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社会服务:涵养戏曲文化生态

中国戏曲学院始终秉持“扎根传统、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将广东作为戏曲普及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戏曲进校园”“戏曲进社区”等活动,培养年轻观众,涵养戏曲文化生态,自2018年起,学院与广东省教育厅合作开展“戏曲传承普及工程”,组织师生深入广州、深圳、佛山等地的中小学,开设粤剧知识讲座、体验课,编写《中小学戏曲普及读本》(广东版),累计覆盖学生10万余人次,在广州执信中学建立的“戏曲社团”,已成为全国中小学戏曲教育的典范,学生排演的粤剧片段《穆桂英挂帅》登上央视舞台。

在社区层面,学院与广州市荔湾区、越秀区等文化部门合作,打造“戏曲文化街区”,举办“粤剧周末剧场”“百姓戏台”等活动,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质量的戏曲演出,学院还开展“戏曲志愿者”行动,组织学生为基层群众提供化妆、服装、表演等指导,激发群众对戏曲的兴趣,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构建了“专业引领、大众参与”的戏曲传承新格局。

中国戏曲学院广东

中国戏曲学院广东合作项目概况表

合作单位 项目名称 培养/服务内容 主要成果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 粤剧传承人才班 本科层次戏曲表演(粤剧方向)联合培养 培养专业人才120余人,获国家级奖项5项
广东粤剧院 非遗传承人研修班 传统剧目复排、创新编剧、数字化保护 复排剧目10部,培训传承人50余人
广东省文化馆 岭南戏曲数字博物馆 戏曲文物数字化采集、VR/AR互动体验开发 上线项目20个,年访问量超100万人次
广东省教育厅 戏曲传承普及工程 中小学戏曲课程、社团建设、师资培训 覆盖学校100所,编写普及读本3册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在广东是否有独立的校区或招生计划?
A:中国戏曲学院主校区位于北京,目前在广东未设立独立校区,但学院通过与广东本地高校(如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开展联合培养项目,在广东招收戏曲表演(粤剧方向)等专业的本科生,学生入学后在广东学习,部分课程由北京校区教师授课,广东考生也可通过全国高考报考中国戏曲学院其他相关专业(如戏剧影视文学、戏曲导演等),毕业后可回广东从事戏曲相关工作。

Q2:广东的青年戏曲演员如何参与中国戏曲学院的进修或培训?
A:广东青年戏曲演员可通过多种途径参与中国戏曲学院的进修培训:一是报名学院定期举办的“戏曲表演高级研修班”“非遗传承人研修班”等短期项目,通常由广东院团统一推荐,学院择优录取;二是申请“戏曲艺术专业硕士(MFA)”,需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研究方向可结合粤剧等地方剧种;三是加入学院与广东院团合作的“青年演员培养计划”,通过“拜师学艺”形式,跟随学院教授及国家级传承人进行个性化学习,具体招生信息可关注中国戏曲学院官网或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通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