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书是中原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因以坠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俗称“坠子”,它起源于清末民初的河南豫东、鲁西南一带,是在当地民间小调、道情、莺歌柳等艺术形式基础上融合而成的,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作为河南曲艺的重要载体,坠子书以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动的叙事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原文化的一张鲜活名片。
从发展历程看,河南坠子书在20世纪初期逐渐成熟,早期多为艺人走街串巷的“地摊”演出,后进入茶馆、剧场等固定场所,艺术形式日趋丰富,其唱腔属于板腔体,结构严谨,分为起板、平腔、快板、垛板、尾腔等部分,旋律高亢明快又婉转抒情,既能表现慷慨激昂的历史故事,也能描绘细腻缠绵的民间生活,语言上,坠子书以中州方言为基础,口语化、生活化特征鲜明,唱词通俗易懂,韵律和谐,深受百姓喜爱,表演形式上,多为“一人多角”,艺人通过声腔、表情、动作的转换,在同一节目中塑造不同角色,辅以坠胡、简板、醒木等乐器,营造出“说唱兼顾、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坠胡作为主奏乐器,音色苍凉悠扬,时而如泣如诉,时而铿锵有力,与唱腔相得益彰,成为坠子书最具辨识度的标志。
河南坠子书的经典书目丰富多样,既有《包公案》《杨家将》《岳飞传》等历史演义,也有《小二黑结婚》《李双双》等现代新编,还有《梁祝》《白蛇传》等爱情故事,这些书目或歌颂忠义勇武,或赞美善良正直,或反映时代变迁,承载着中原人民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代表艺人方面,早期有“坠子皇后”乔清秀,其嗓音清亮,唱腔婉约,擅演《包公案》;刘宗琴则以嗓音浑厚、表演豪放著称,代表作《杨家将》至今仍广为流传,现代传承人中,国家级非遗项目河南坠子代表性传承人赵átion等人,通过“非遗进校园”“曲艺节展演”等方式,推动坠子书在年轻群体中传播。
随着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河南坠子书也面临传承困境,如演出市场萎缩、传承人老龄化、年轻受众减少等,为此,河南多地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通过建立传习所、录制音像资料、融入文旅项目等方式,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项目 | |
---|---|
起源时间 | 清末民初(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
流行地区 | 河南全省及鲁西南、皖北、冀南等周边地区 |
主奏乐器 | 坠胡(辅助乐器:简板、八角鼓、醒木) |
经典书目 | 传统书目《包公案》《杨家将》《雷峰塔》;现代书目《小二黑结婚》《李双双》 |
表演形式 | 一人多角,说唱结合,分“大口”“小口”“腔口”等流派 |
FAQs
问:河南坠子书和河南梆子(豫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二者虽同属河南地方艺术,但本质不同,河南坠子书是曲艺,以“说唱”为主要表现方式,演员多为单人或双人,通过唱腔和叙事塑造人物;而河南梆子(豫剧)是戏曲,需唱、念、做、打结合,有生、旦、净、丑等行当分工,需多人配合演出,坠子书伴奏以坠胡为主,梆子则以板胡、梆子等为特色乐器。
问:坠子书的经典书目中,哪些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
答:传统书目中,《包公案》因塑造了铁面无私的包公形象,传递“正义必胜”的价值观,至今仍是演出的“压轴戏”;《梁祝》则以凄美的爱情故事打动人心,唱段“十八相送”在民间广为传唱,现代书目《小二黑结婚》通过农村青年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贴近生活,深受不同年龄段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