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弹,全称苏州评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以及上海等吴语方言区的传统曲艺形式,属于说唱艺术范畴,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戏曲,它以苏州方言为表演语言,以说、噱、弹、唱为主要艺术手段,通过一人或多人坐唱的方式讲述故事,塑造人物,抒发情感,被誉为“吴侬软语的活化石”和江南文化的璀璨明珠,评弹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在清代中叶趋于成熟,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流派、经典的曲目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江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之一。
历史渊源:从市井说唱到艺术成熟
评弹的起源与江南地区的市井文化密切相关,明代中后期,随着苏州、杭州等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壮大,对通俗文艺的需求日益增长,江南地区已存在多种说唱形式,如“弹词”“话本”“陶真”等,其中以“弹词”的影响最为深远,弹词最初多为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在茶楼、酒肆、街头巷尾演唱短篇故事,内容多涉及历史演义、才子佳人与民间传说。
清代乾隆年间是评弹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苏州成为江南地区的文化中心,评弹艺术逐渐从市井说唱走向专业化,出现了职业艺人行会“光裕社”(1776年成立),标志着评弹开始形成稳定的艺术规范和传承体系,这一时期,评弹的表演形式从单人单档发展为双档、多档,曲目也从短篇扩展到长篇,艺术表现力大幅提升,至清代晚期,评弹已流行于江浙沪地区的城镇乡村,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
进入近现代,评弹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20世纪初,随着广播、唱片等新媒体的出现,评弹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新中国成立后,评艺人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现代生活的曲目,如《白毛女》《林海雪原》等,并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经验,丰富了唱腔和表演技巧,使评弹焕发出新的活力,2006年,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到国家层面的保护与传承。
艺术构成:说、噱、弹、唱的有机融合
评弹的艺术魅力在于其“说、噱、弹、唱”四位一体的表演形式,四者相互配合,共同构建出立体的叙事空间和丰富的艺术效果。
说:叙事的核心与骨架
“说”是评弹表演的基础,指艺人用苏州方言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评弹的“说”不同于普通说话,它讲究“说表”的艺术,包括“表”(叙述故事背景、人物心理)和“白”(模仿人物对话)两部分,优秀的评弹艺人能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变化,以及不同人物的语气神态,将听众带入故事情境,表现人物的急躁时,语速加快、声调上扬;表现悲伤时,语速放缓、声调低沉,极具感染力。
噱:调节气氛的点睛之笔
“噱”即“噱头”,是评弹中的幽默元素,类似于戏曲中的“插科打诨”,它通过语言的双关、谐音、夸张,或艺人滑稽的表情、动作,制造笑料,调节叙事节奏,缓解听众的紧张情绪。“噱”并非单纯的搞笑,而是与故事内容紧密结合,既能刻画人物性格(如表现小人物的机智或迂腐),又能深化主题,使表演张弛有度,在《三笑》中,唐伯虎与秋香的互动中插入大量“噱头”,既展现了才子佳人的浪漫,又增添了喜剧色彩。
弹与唱:音乐的情感表达
“弹”与“唱”是评弹音乐性的核心。“弹”指伴奏,主要乐器为三弦和琵琶:三弦音色醇厚低沉,负责节奏支撑和旋律铺垫;琵琶音色清亮华丽,常用于演奏过门、托腔和模拟特定声音(如马蹄声、风雨声),双档表演中,通常一人主唱(兼小三弦或琵琶),一人伴奏(兼副唱),两人默契配合,形成“你弹我唱”“我弹你唱”的互动感。
“唱”是评弹区别于其他说唱形式的重要标志,包括“唱词”和“唱腔”两部分,唱词多为七言或十言的韵文,讲究平仄押韵,语言通俗易懂又富有文采;唱腔则在吸收昆曲、民歌等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流派,蒋调(蒋月泉创立)苍劲雄浑,适合表现历史人物的豪迈;俞调(俞秀山创立)婉转华丽,擅长抒发才子佳人的细腻情感;徐调(徐丽仙创立)则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唱腔清新明快,贴近生活。
流派纷呈:百花齐放的艺术风格
经过长期发展,评弹形成了众多流派,各流派在唱腔、表演和曲目上各有千秋,共同构成了评弹艺术的丰富景观,以下为部分主要流派的特点概览:
流派名称 | 创始人/代表人物 | 唱腔特点 | 代表作品 |
---|---|---|---|
陈调 | 陈遇乾(清) | 苍劲浑厚,气势雄健,多表现老年男性或豪杰形象 | 《三国·挡曹》《林冲·夜奔》 |
俞调 | 俞秀山(清) | 婉转华丽,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擅长表现女性角色的柔美 | 《宫怨》《黛玉葬花》 |
马调 | 马如飞(清) | 质朴流畅,节奏明快,语言通俗,贴近市井生活 | 《珍珠塔·方卿见姑》《珍珠塔·跌雪》 |
蒋调 | 蒋月泉(近现代) | 刚柔并济,行腔稳健,表现力丰富,被誉为“蒋调宗师” | 《玉蜻蜓·问卜》《白蛇传·断桥》 |
张调 | 张鉴庭(近现代) | 高亢激越,字正腔圆,擅长表现悲愤、激昂的情感 | 《啼笑因缘·关秀姑》《张汶祥刺马》 |
徐调 | 徐丽仙(近现代) | 细腻深情,唱腔清新,融入现代音乐元素,富有时代感 | 《情探·阳告》《新木兰辞》 |
经典曲目:从传统到现代的叙事传承
评弹的曲目可分为传统长篇、中篇、短篇和现代创作四大类,内容涵盖历史演义、民间传说、才子佳人、社会生活等多个领域。
传统长篇曲目是评弹的“看家本领”,一部书通常可连续演唱数十甚至上百场,如《三笑》(又名《文征明与秋香》,讲述才子唐伯虎与丫鬟秋香的爱情故事)、《白蛇传》(白娘子与许仙的神话传说)、《珍珠塔》(才子方卿与陈翠娥的姻缘波折)、《玉蜻蜓》(官宦子弟与尼姑的悲欢离合)等,这些故事情节曲折,人物鲜活,经过艺人们代代加工,已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篇曲目多为节选长篇中的经典片段,或围绕特定主题创作,如《厅堂夺子》(《珍珠塔》选段,表现婆媳冲突)、《林冲》(《水浒传》改编,展现英雄悲情)等,结构紧凑,情感集中,适合舞台演出。
短篇曲目则篇幅精炼,主题单一,如《杜十娘》(名妓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悲剧)、《刀会》(关羽单刀赴会的豪迈)等,常用于比赛或演出开场。
新中国成立后,评弹艺人创作了大量现代曲目,如《江南红》(反映江南农村土地改革)、《李双双》(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表现农村妇女的新形象)、《苦菜花》(抗日战争题材)等,这些曲目在内容上贴近时代,在形式上吸收话剧、电影等艺术手法,拓展了评弹的表现边界。
文化价值:江南记忆的活态传承
评弹不仅是艺术表演,更是吴文化的载体和江南记忆的活态传承,它以苏州方言为媒介,保留了丰富的吴语词汇、语法和语音特点,是研究古吴语演变的重要资料;其唱腔音乐融合了江南民歌、小调、昆曲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吴派音乐”风格,对中国曲艺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社会功能上,评弹曾是江南民众获取信息、娱乐休闲的主要方式,茶楼书场是评弹表演的重要场所,人们在此听书、品茶、交流,形成了独特的“书场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拉近了艺人与观众的距离,也促进了社区认同和文化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评弹面临着年轻观众减少、传承人老龄化等挑战,但通过非遗保护、进校园、新媒体传播(如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评弹正以新的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年轻演员尝试将评弹元素流行音乐结合,创作出《声声慢》等新作品;学校开设评弹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小感受方言艺术的魅力,这些努力为评弹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评弹和戏曲有什么区别?
解答:评弹属于曲艺,而戏曲是独立的戏剧艺术,二者在多个方面存在区别:从艺术类别看,评弹以“说唱”为主,演员以叙述者身份出现,通过语言和音乐讲述故事;戏曲则以“唱念做打”综合表演为主,演员通过扮角扮演剧中人物,进行舞台呈现,从表演形式看,评弹多为坐唱,道具简单(仅三弦、琵琶);戏曲则需要化妆、穿戏服,在舞台上调度表演,从叙事方式看,评弹可“一人多角”,演员通过声音切换不同角色;戏曲则由固定角色行当(生、旦、净、丑)分工扮演,评弹使用苏州方言,戏曲则根据剧种不同使用方言或普通话(如京剧用韵白、京白)。
问题2:为什么评弹被称为“吴侬软语的活化石”?
解答:这一称号主要源于评弹与吴语文化的深度绑定。“吴侬软语”指苏州及周边地区的方言,其特点是语音柔和、语速舒缓、词汇丰富,极具音乐性和表现力,评弹以苏州方言为唯一表演语言,艺人在说、唱中保留了古吴语的许多语音特点(如保留入声声调、丰富的文白异读)和词汇(如“汏”“囡”“笃”等吴语特有词汇),这些元素在现代普通话中已逐渐消失,评弹的唱腔设计充分体现了吴语的韵律美,如依字行腔、平仄协调,使语言与音乐融为一体,评弹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吴语语言艺术的“活态博物馆”,被称为“活化石”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