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拾玉镯》是花旦行当的经典剧目,以明代少女孙玉姣拾镯、丢镯的情节为主线,通过细腻的表演展现青春萌动的微妙情感,而将这出戏演绎至化境的,当属荀派传人宋长荣,他以“小荀慧生”的美誉,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活灵活现的孙玉姣,其表演不仅传承了荀派艺术的精髓,更融入个人理解,成为京剧花旦表演的标杆之作。
宋长荣与《拾玉镯》的缘分始于青年时代,1951年,他考入江苏省常州京剧团,师从荀慧生弟子李砚萍,系统学习荀派表演艺术。《拾玉镯》作为荀派代表作,对演员的“唱念做打”要求极高,尤其考验“做功”与“眼神”的运用,宋长荣深谙“演人不演行”的道理,他摒弃程式化的表演套路,转而从生活出发,将少女的天真、羞涩、灵动融入每一个动作,让孙玉姣从舞台上“活”了起来,剧中“喂鸡”“拾镯”“丢镯”等经典桥段,经他演绎后,既有传统戏曲的韵律美,又充满生活气息,成为观众心中的“教科书级”表演。
在“喂鸡”一场中,宋长荣的表演堪称“生活化戏曲”的典范,他通过眼神的灵动变化,展现孙玉姣与鸡雏的互动:先是蹲身注视鸡群,眼神中带着好奇与专注;模仿鸡啄食时,手指轻点地面,手腕翻转如鸡喙开合,节奏明快;驱赶黄鼠狼时,突然起身,衣袖翻飞,眼神从惊慌到坚定,动作干净利落,这一连串表演,没有复杂的身段,却将少女的日常情趣刻画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看到邻家女孩在院中嬉戏的真实场景,正如戏剧评论家所言:“宋长荣的‘喂鸡’,不是演‘喂鸡’,而是‘成为’了喂鸡的孙玉姣。”
“拾镯”一折则是宋长荣表演艺术的巅峰体现,当青年傅朋故意丢下玉镯,孙玉姣发现后的一系列心理活动,全靠眼神与身段外化,宋长荣的处理层次分明:先是瞥见地上的镯子,眼神疑惑,微微蹙眉;试探性用脚尖触碰,迅速收回,低头掩面,耳根泛红;弯腰拾起时,手指轻颤,捏着镯子端详,嘴角不自觉上扬,却又突然警觉,环顾四周,将镯子藏入袖中,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没有一句唱词,却让观众清晰感受到少女从好奇到心动,再到羞涩、慌乱的复杂情绪,他尤其注重“小动作”的运用——比如拾镯时指尖的微颤,藏镯时袖口的轻掩,这些细节让人物心理纤毫毕现,极具感染力。
为更直观展现宋长荣在《拾玉镯》中的表演特色,以下是其经典桥段与艺术处理对照表:
经典桥段 | 核心动作设计 | 心理情感表达 | 艺术特色 |
---|---|---|---|
喂鸡 | 蹲身注视、手指模拟鸡喙、驱赶黄鼠狼的袖舞 | 天真烂漫、日常情趣 | 生活化表演,融入生活细节 |
拾镯 | 眼神疑惑、脚尖试探、弯腰拾取、端详藏镯 | 好奇、心动、羞涩、慌乱 | “无唱词”心理外化,层次分明 |
丢镯 | 听到脚步声一惊、慌乱藏镯、偷瞄远处、嘴角含笑 | 惊慌、窃喜、期待 | 眼神与身段配合,情感细腻 |
宋长荣对《拾玉镯》的创新不仅限于表演细节,更在人物塑造的深度上,他突破传统花旦“娇媚”的单一印象,赋予孙玉姣更丰富的内心世界:她既有少女的娇羞,也有对爱情的勇敢向往;既有天真烂漫的一面,也有敏锐细腻的观察力,在“丢镯”后,他通过一个“偷瞄远处又迅速低头”的动作,暗示孙玉姣已察觉傅朋的心意,这种“点到为止”的处理,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符合现代观众对“真实感”的审美需求。
作为荀派艺术的传承者,宋长荣始终秉持“守正创新”的理念,他在继承荀慧生先生“唱腔婉转、身段灵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融入了昆曲的身段步法和地方戏的生活语汇,使表演更具张力,在“拾镯”时的碎步移动,他借鉴了昆曲《春香闹学》中的“云步”,既轻盈又稳健,增强了舞台的视觉美感,他对服装、道具也精益求精:孙玉姣的袄裙特意选用浅粉色,更显少女娇俏;玉镯则挑选半透明材质,在灯光下泛着温润光泽,为“拾镯”场景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
宋长荣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上,更在于他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从艺七十年来,他演出《拾玉镯》超千场,足迹遍及国内外,让这出经典戏目走向世界,他还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将表演心得倾囊相授,许多弟子已成为当今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正如他所说:“京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要演好它、传好它,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它。”
年逾八旬的宋长荣虽已很少登台,但他塑造的孙玉姣依然鲜活地印在观众心中。《拾玉镯》之所以成为常演不衰的经典,正是因为有宋长荣这样的艺术家,用生命诠释角色,用匠心传承艺术,让传统戏曲在时光长河中绽放永恒的魅力。
相关问答FAQs
问:宋长荣表演的《拾玉镯》与其他流派版本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宋长荣版《拾玉镯》的独特性在于“生活化与程式化的完美融合”,他在继承荀派“灵动俏丽”基础上,更注重从生活细节汲取灵感,如“喂鸡”时模仿鸡的动作更贴近真实,“拾镯”时的心理外化层次更细腻,突破了传统花旦表演的“程式化”束缚,他融入昆曲身步与地方戏语汇,使身段更具柔美与张力,赋予角色更真实的少女气息,被观众称为“最接近邻家女孩的孙玉姣”。
问:《拾玉镯》作为传统京剧,为何至今仍能吸引年轻观众?
答:其魅力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情节贴近生活,以“少女怀春”为主题,情感真挚易引发共鸣;二是表演技艺精湛,“做功”与“眼神”的运用极具观赏性,如“拾镯”桥段的无声表演,展现了“以形传神”的东方美学;三是人物鲜活立体,孙玉姣的天真、羞涩与勇敢,打破了传统戏曲人物的刻板印象,符合现代观众对“真实感”的审美需求,加之宋长荣等艺术家对经典的创新演绎,让剧目既有传统韵味,又具时代气息,因而能跨越年龄,打动年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