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是中国传统京剧艺术中的经典剧目,其核心唱段以黄忠老将的英雄气概和智勇双全为主题,成为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讲述蜀汉老将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凭借巧计与勇武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的故事,而剧中的京剧歌曲(唱段)更是将人物性格与戏剧冲突通过声腔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经典。
定军山的唱段以“西皮”声腔为主,其中最著名的《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这段唱腔节奏明快,旋律起伏跌宕,既展现了黄忠接到诸葛亮密信时的机警,又流露出老将出征前的豪迈气概,唱词“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中用目瞧,夏侯渊站营在高山岭上”以口语化的表达,配合西皮流水板的流畅节奏,将黄忠沉稳老练又胸有成竹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而在“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的唱词中,通过递进式的鼓点模拟与节奏变化,将战前紧张激烈的气氛层层推进,演员在演唱时需配合稳健的身段与激昂的眼神,方能展现黄忠老当益壮的威风。
从艺术特色来看,定军山的唱段融合了京剧“唱、念、做、打”的多元表现手法,唱腔上,西皮流水的板式结构灵活多变,既有叙事性的平缓铺陈,也有抒情性的高亢激越,如“到明天午时三刻成功劳”一句,通过拖腔的延长与音调的攀升,将黄忠对必胜信念的坚定表达得淋漓尽致,念白方面,韵白与京白的结合增强了戏剧的真实感,如黄忠与部将的对话,既保留了京剧的程式化韵味,又贴近人物身份,表演上,演员需运用髯口功、身段步法等技巧,如“提刀上马”的亮相,通过稳健的台步与利落的刀花,塑造出老将英武飒爽的形象,武打设计则简洁有力,“斩夏侯渊”的关键场面,通过虚拟化的武打程式与夸张的身段动作,将战斗的激烈与黄忠的勇武浓缩于舞台之上,凸显京剧“以形写神”的美学追求。
定军山京剧歌曲的传承与发展,见证了京剧艺术的百年变迁,自清末余叔岩、马连良等名家演绎以来,不同流派的艺术家在唱腔与表演上各具特色:余派唱腔苍劲有力,注重内在情感的克制表达;马派则流畅自然,更贴近人物性格的生动展现,当代演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如通过配器增强唱段的层次感,或通过舞台调度强化戏剧冲突,使这一经典唱段在新时代仍焕发活力。
经典唱段信息表
| 唱段名称 | 板式类别 | 核心唱词片段 | 艺术表现特点 |
|----------------|------------|----------------------------------|----------------------------------|
|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 西皮流水板 |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 | 节奏明快,叙事性强,展现黄忠机警 |
| 《头通鼓》 | 西皮快板 |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 | 递进式节奏,模拟战鼓声,渲染战前氛围 |
FAQs
Q1:学习《定军山》中“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唱段有哪些难点?
A:该唱段的难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节奏把控,西皮流水板要求“板槽”精准,唱词需与伴奏严丝合缝,尤其“四通鼓,把兵交”一句需通过节奏变化表现紧迫感;二是音准与气息,唱腔中高音区较多,如“成功劳”的“功”字需用脑音共鸣,同时保持气息沉稳;三是情感表达,需在明快的节奏中融入黄忠的沉稳与自信,避免一味追求速度而忽略人物性格,初学者需通过分段练习、反复跟范唱,并结合身段训练,方能唱出韵味。
Q2:《定军山》与其他三国题材京剧(如《长坂坡》)的唱段风格有何不同?
A:《定军山》与《长坂坡》虽同属三国戏,但因人物性格与戏剧主题的差异,唱段风格截然不同。《定军山》以黄忠为核心,唱腔侧重“老将的智勇”,西皮流水的明快节奏与稳健的表演风格,展现的是老当益壮的沉稳与豪迈;而《长坂坡》以赵云为主,唱腔多西皮导板、快板,高亢激越,通过“碰碑”“观阵”等唱段表现赵云的孤胆英雄与悲壮色彩。《定军山》的武打设计以“巧”取胜,突出计谋与勇武的结合;《长坂坡》则侧重“猛”,通过激烈的武打场面展现赵云的武艺高强,两者在声腔与表演上形成了“智勇”与“忠勇”的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