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以铿锵激越的唱腔、鲜活生动的人物塑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香莲·吊孝》作为经典传统剧目,自诞生以来便以其悲怆动人的情节和极具感染力的唱段,跨越百年时光仍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近年来,青年豫剧演员“新秀梅”凭借对这一剧目的深度诠释,推出《吊孝全集》,以扎实的功底、细腻的情感和创新的舞台呈现,为传统剧目注入新的生命力,成为豫剧舞台上的现象级作品。
《秦香莲·吊孝》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秦香莲携子上京寻夫,却发现丈夫陈世美高中状元后招为驸马,不仅不认妻儿,更派韩琪追杀灭口,幸而韩琪自刎明志,秦香莲悲愤交加,抱着子女闯开封府,在包拯的灵堂前哭诉冤屈、痛斥陈世美的经典情节。“吊孝”一折作为全剧的情感高潮,通过秦香莲的唱、念、做、打,将一个被抛弃的妻子的悲苦、一个母亲的坚韧和一个普通百姓对正义的渴望展现得淋漓尽致,传统演绎中,这一折以“苦音慢板”为核心,唱词如“见灵堂不由人悲声大放,叫一声驸马爷细听端详”,字字泣血,句句含泪,而新秀梅的全集则在保留核心情节的基础上,对人物心理、唱腔设计和舞台呈现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化与创新。
新秀梅的表演以“情”为魂,将秦香莲的情感变化层层递进:从初见灵堂时的震惊与恍惚,到回忆过往时的柔肠寸断,再到面对负心人时的悲愤交加,最终在包拯主持公道时迸发出对正义的期盼,她的唱腔既有豫剧常派的醇厚圆润,又融入了陈派的刚劲有力,尤其在“夫啊——”这一核心拖腔中,通过气息的把控和声音的强弱变化,将秦香莲从压抑到爆发的情绪撕裂般呈现,让观众仿佛能感受到她胸腔中翻涌的痛楚,表演上,她突破传统程式的束缚,将水袖功与跪步、翻身等身段结合,设计出“跪步甩袖”“翻身扑灵”等动作,配合眼神中从绝望到决绝的转换,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在哭诉“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书,只为求取功名耀门楣”时,她以颤抖的双手抚摸灵牌,踉跄的脚步步步后退,将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弱女子的无助刻画得入木三分。
为让观众更深入理解剧目内涵,新秀梅的《吊孝全集》在结构上进行了精心编排,分为“寻夫—见灵—哭诉—斥奸—盼公”五个章节,每个章节既独立成篇又环环相扣,在音乐伴奏上,以板胡、梆子为主奏乐器,保留了豫剧“明快爽利”的特点,同时加入古筝、琵琶等民族乐器,通过配器的强弱对比烘托情绪,如“哭诉”段落以低沉的古筝拨弦铺垫悲凉氛围,而“斥奸”时则骤然加快梆子节奏,凸显秦香莲的愤懑与控诉,舞台呈现上,摒弃了传统“一桌二椅”的简约布景,采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将汴梁城的繁华、破旧的家门、灵堂的肃穆等场景动态呈现,灯光以冷色调为主,仅在秦香莲独白时以暖光追光聚焦,强化人物的孤独与悲情。
新秀梅的《吊孝全集》不仅是对传统的传承,更是对豫剧现代化的探索,她通过细腻的人物塑造、创新的舞台设计和深情的唱腔演绎,让百年经典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既满足了老戏迷对传统韵味的追求,也吸引了年轻观众对豫剧的关注,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青春力量。
FAQs
-
问:新秀梅的《吊孝》表演与老一辈艺术家相比有哪些突破?
答:新秀梅在继承老一辈艺术家“以情带声”的表演精髓基础上,更注重人物心理的层次化表达,通过眼神、肢体等细节强化真实感;同时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投影、灯光设计等,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让传统剧目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实现了“守正”与“创新”的平衡。 -
问:《吊孝全集》适合哪些观众观看?
答:该剧目既适合豫剧老戏迷,他们能在经典唱段中感受传统豫剧的韵味与力量;也适合年轻观众,通过紧凑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现代化的舞台呈现,了解豫剧的艺术魅力,是连接传统与观众的桥梁,尤其适合对“悲情叙事”和“女性形象”感兴趣的戏剧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