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墉下南京》下集的故事紧承上集的矛盾冲突,围绕刘墉奉旨查办南京贪腐案、与权臣和珅及其党羽展开智斗展开,情节跌宕起伏,既有官场的暗流涌动,也有民间的疾苦悲欢,更凸显了刘墉刚正不阿、足智多谋的清官形象。
下集开篇,刘墉已凭借微服私访收集到的初步线索,锁定南京知府孙有道与户部侍郎李侍尧勾结,侵吞赈灾银两、克扣军粮的事实,和珅早已得到风声,暗中指使孙有道销毁证据,并派人半路截杀刘墉派往京城送信的密使,刘墉识破阴谋,一面安排心腹假扮密使吸引追兵,一面亲自带领随从乔装成商贩,深入南京城外的灾民安置点,查赈情、访民怨,在破败的茅屋中,他遇见了失去儿子的张老汉——张老汉的儿子因军粮被克扣,饿死在军营中,老人手持状纸,却因官府上下被买通,告状无门,刘墉接过状纸,看着老人浑浊眼中含泪,暗下决心:“此案不破,我刘墉无颜见天下百姓!”
为获取关键证据,刘墉设计让随从故意在南京城的茶楼、酒肆散布“钦差已查实贪腐,不日将严惩元凶”的消息,引得孙有道心虚不已,李侍尧得知后,急忙派心腹携带万两白银前往南京,企图收买刘墉,刘墉将计就计,假意应下,却在约定的“交接”现场,安排衙役将行贿之人当场拿下,搜出藏有贪腐账目的密信,原来,这封密信中详细记录了孙有道、李侍尧等人如何通过虚报灾情、伪造账目等方式,侵吞朝廷拨付的三百万两赈灾银,其中还涉及和珅的侄子、现任两江总督和琳的“干股”。
证据到手,刘墉深知和珅势力盘根错节,若直接上奏,恐打草惊蛇,他先以“查阅漕运”为由,传唤南京漕运总督衙门的书吏,通过核对漕粮账目与灾民发放记录,发现漕粮缺口高达十万石,与密信中的数据完全吻合,随后,他假借乾隆皇帝“梦中指示”之名,在南京城隍庙设坛“祈雨”,实则召集百姓、士绅、商贾当众公布部分证据,激起民愤,一时间,南京城内“严惩贪官”的呼声四起,连当地的书生、商人也联名上书,要求彻查此案。
和珅得知刘墉在南京大动干戈,立刻派人密函和琳,命其“妥善处理”,和琳率兵包围钦差行辕,声称刘墉“矫诏行事,意图谋反”,却被刘墉以“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和乾隆密诏(实为刘墉伪造,但模仿得惟妙惟肖)震慑,双方在行辕外对峙,气氛剑拔弩张,危急关头,刘墉的随从突然带来“圣旨”——原来,乾隆皇帝虽宠信和珅,但也清楚江南贪腐严重,早已暗中安排另一位心腹大臣暗中调查,圣旨”到,命和琳听调,刘墉全权审理此案。
公堂之上,刘墉升座,孙有道、李侍尧等人被押上堂,面对如山铁证,孙有道起初负隅顽抗,刘墉便传唤张老汉等受害百姓当堂对质,一字一句念出账目中的贪腐细节,连李侍尧与和琳的“干股”交易也一一揭露,和琳见势不妙,试图推卸责任,刘墉冷笑:“和琳,你可知你侄子和珅曾言‘此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说罢,呈上和珅的亲笔书信(实为和珅心腹叛变后提供),铁证如山,和珅虽远在京师,也无法再庇护,孙有道、李侍尧被判斩立决,和琳革职查办,涉案官员一律严惩,追回的赈灾银两全数用于灾民救济。
案件了结后,南京百姓自发上香,为刘墉修建“生祠”,刘墉却婉拒了百姓的好意,只留下一句“为官者,当如青天,不负皇恩,更不负民心”,便带着随从继续踏上返京之路,下集的结尾,刘墉在途中收到乾隆密诏,命他回京后彻查和珅党羽,暗示着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主要人物关系及角色定位
角色 | 身份 | 与刘墉的关系 | 性格特点 | 在下集中的作用 |
---|---|---|---|---|
刘墉 | 钦差大臣、体仁阁大学士 | 主角,正面形象 | 刚正不阿、足智多谋、体恤民情 | 查办贪腐案,与和珅势力周旋 |
和珅 | 文华殿大学士、九门提督 | 反派,幕后黑手 | 老奸巨猾、贪恋权势、擅于钻营 | 指使党羽阻挠查案,最终被牵连 |
孙有道 | 南京知府 | 和珅党羽,直接责任人 | 狡猾贪婪、草菅人命 | 贪腐案的具体执行者,最终伏法 |
李侍尧 | 户部侍郎 | 和珅心腹,同案犯 | 狡诈狠毒、仗势欺人 | 提供资金支持,试图收买刘墉 |
张老汉 | 灾民 | 线索提供者 | 悲苦无助、敢于反抗 | 引出贪腐线索,推动剧情发展 |
和琳 | 两江总督 | 和珅侄子,同案犯 | 有勇无谋、依仗权势 | 试图武力威胁刘墉,最终被查办 |
相关问答FAQs
问:刘墉在南京案件中是如何突破和珅设下的层层阻碍的?
答:刘墉主要通过“智取”与“民心”结合的方式突破阻碍,他采用微服私访,深入灾民中获取第一手证据,避免了打草惊蛇;他利用对手的贪欲,假意应和珅的收买,实则将计就计截获关键证据;他借助民间力量,通过公布证据、激起民愤,形成舆论压力,让贪官陷入孤立;他以“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和伪造的“乾隆密诏”震慑和琳,为案件审理争取时间,整个过程既展现了刘墉的智谋,也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的为官之道。
问:《刘墉下南京》下集中有哪些经典的戏曲唱段,分别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答:下集中有两段经典唱段尤为突出:一是刘墉在南京城隍庙“祈雨”时当众公布证据所唱的【西皮流水】:“天地有公道,善恶终有报!贪官侵民脂,国法难容饶!赈银化尘埃,灾民血泪抛,今日若不除此害,怎对青天与圣朝!”这段唱腔节奏明快、字字铿锵,既表达了刘墉对贪官污吏的痛恨,也展现了他为民请命的决心,二是张老汉在公堂上哭诉儿子饿死时所唱的【二黄导板】:“儿啊!你本是壮丁去当兵,却因军粮被克扣,活活饿死在营中!”接【回龙】:“我的儿啊——”,再转【二黄原板】:“白发人送黑发人,苍天无眼啊!这状纸告了三年整,无人为我做主公!”这段唱腔悲怆凄凉,通过张老汉的哭诉,揭露了贪腐案对百姓的深重苦难,也推动了剧情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