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秦腔戏曲窦风琴,他的艺术人生有何传奇?

秦腔戏曲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粗犷豪放的表演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黄河流域文化的重要符号,在秦腔艺术的发展长河中,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表演艺术家,窦风琴作为当代秦腔旦角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以其精湛的技艺、深邃的表演和对秦腔艺术的执着坚守,被誉为“秦腔舞台上的苦情皇后”,她的艺术生涯不仅浓缩了秦腔传承的艰辛与辉煌,更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这一古老剧种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秦腔戏曲窦风琴

窦风琴1957年出生于陕西岐山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受秦腔氛围熏陶,12岁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训练班,师从秦腔名家李正敏、杨令俗、李应贞等,系统学习秦腔青衣、老旦行当,李正敏作为“秦腔正宗”的创始人,其“含蓄细腻、声情并茂”的唱腔风格对窦风琴影响深远;而杨令俗刚劲有力的表演则让她掌握了“以情带声、声情合一”的表演精髓,在训练班的六年里,她每天清晨吊嗓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基本功到人物塑造,打下了坚实深厚的基础,1970年毕业后,她进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从配角做起,在《三滴血》《火焰驹》等传统剧目中积累舞台经验,逐渐成长为剧团的主演,1987年,她在新编秦腔剧《窦娥冤》中饰演窦娥,凭借“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的经典唱段和“六月飞雪”的悲情演绎,斩获第四届戏剧梅花奖,成为陕西首位获此殊荣的秦腔演员,奠定了她在秦腔界的地位。

窦风琴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她对秦腔唱腔的极致追求与创新,秦腔唱腔分为“欢音”与“苦音”两大体系,苦音擅长表现悲愤、哀婉的情感,是秦腔最具特色的声腔形式,窦风琴专攻青衣、老旦,尤其擅长演绎“苦情戏”,她的唱腔在继承传统“苦音”高亢激越的基础上,融入了细腻的情感处理,形成了“刚柔并济、哀而不伤”的独特风格,例如在《窦娥冤》中,她运用“慢板”的迂回婉转表现窦娥的委屈,用“双锤”的高亢爆发抒发对不公的控诉,又通过“花音”的短暂转折展现人物内心的坚韧,她的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音域宽广,气息悠长,尤其在“尖音”“假音”的运用上炉火纯青,既能唱出“一声雷吼震天动地”的气势,又能唱出“细雨润物般”的柔情,著名戏剧评论家曾评价:“窦风琴的唱腔,是秦腔苦音的教科书,每一个音符都浸透着黄土的厚重和秦人的悲欢。”

在表演上,窦风琴注重“以形传神、形神兼备”,通过精准的身段、眼神和细节刻画,赋予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她塑造的舞台形象,既有传统戏中端庄娴静的大家闺秀,也有新编剧中刚毅坚韧的底层女性,例如在《火焰驹》中饰演李夫人,她通过“搓手”“顿足”等动作表现对儿子的担忧,用“望眼欲穿”的眼神传递盼子归来的焦虑,将一位母亲的悲情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在《五典坡》中饰演王宝钏,她在“武家坡”一折中,通过“蹉步”“甩袖”等程式化动作,既展现了王宝钏的贫苦,又凸显了她对爱情的忠贞,她常说:“演戏不是演行当,是演人物,只有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让观众相信你演的是‘活人’。”这种对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让她的表演超越了程式的束缚,达到了“演谁像谁”的艺术境界。

秦腔戏曲窦风琴

窦风琴的代表剧目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经典,也有新创佳作,堪称秦腔艺术的“活化石”,以下是她的部分代表剧目及角色塑造特点:

剧目名称 行当 角色塑造特点 艺术价值
《窦娥冤》 青衣 以“悲愤”为核心,通过唱腔的起伏变化和身段的张力,展现窦娥的善良与反抗 获梅花奖代表作,被誉为“秦腔悲剧的巅峰之作”
《火焰驹》 老旦 以“焦虑”为情感主线,通过眼神和细节表演,塑造深明大义的母亲形象 传统老旦戏的经典演绎,影响了一代演员
《三滴血》 青衣 以“机敏”为特点,在传统青衣表演中加入活泼的元素,展现李晚春的聪慧 传承了李正敏流派的细腻风格
《铡美案》 青衣 以“刚毅”为基调,通过唱腔的爆发力表现秦香莲的悲愤与坚韧 秦腔传统大戏的代表性演绎
《游龟山》 青衣 以“柔情”为主,通过细腻的唱腔和身段,展现胡凤莲的善良与勇敢 展现秦腔“柔美”一面的佳作

除了舞台表演,窦风琴对秦腔艺术的传承与推广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作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的领军人物,她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先后培养了数十名青年演员,如秦腔名家齐爱云、侯红琴等,她的弟子多次在国家级戏曲比赛中获奖,成为秦腔新一代的中坚力量,她常说:“秦腔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不能让它失传。”为此,她积极参与“秦腔进校园”“非遗传承”等活动,走进高校、社区,通过讲座、展演等形式向年轻一代普及秦腔知识,她还参与了《秦腔百年》《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等书籍的编纂工作,为秦腔艺术的文献整理留下了宝贵资料,2009年,她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秦腔代表性传承人,肩负起传承秦腔艺术的重任。

窦风琴的艺术生涯,是秦腔艺术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她扎根黄土,以生命体验诠释秦腔的魂魄;她坚守传统,又在创新中赋予古老剧种新的活力,正如她所言:“秦腔是秦人的根,只要我还能开口唱,就要为秦腔唱一辈子。”年逾六旬的她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用她的艺术感染着一代又一代观众,让秦腔这朵“艺苑奇葩”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秦腔戏曲窦风琴

相关问答FAQs

Q1:窦风琴的秦腔唱腔与同时代其他旦角演员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窦风琴的唱腔以“苦音”见长,在继承传统秦腔高亢激越的基础上,更注重情感的内敛与细腻的表达,她区别于部分演员“以声取胜”的演唱风格,强调“以情带声”,通过气息的控制和音色的变化,将人物的情感层次融入唱腔中,例如在处理悲情戏时,她避免一味地嘶吼,而是通过“慢板”的迂回、“花音”的转折,让情感如涓涓细流般流淌,既有黄土高原的粗犷,又有女性特有的柔美,形成了“刚柔并济、哀而不伤”的独特风格,这也是她被称作“苦情皇后”的重要原因。

Q2:窦风琴在秦腔传承方面,除了教学外,还有哪些具体贡献?
A2:除了培养青年演员,窦风琴在秦腔传承方面的贡献还体现在文献整理、剧目复排和跨界推广三个方面,在文献整理方面,她参与了《秦腔传统剧目选编》的录制,将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如《和氏璧》《蝴蝶杯》等通过音像形式保存下来;在剧目复排方面,她带领团队挖掘整理了多出传统戏,如《庚娘杀仇》《玉堂春》等,并对其进行适度改编,使其更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在跨界推广方面,她多次参与央视《戏曲频道》《中华诗词大会》等节目,通过访谈、展演等形式,让更多非秦腔爱好者了解这一古老艺术,扩大了秦腔的影响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