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收姜维全集收录了哪些经典桥段与亮点?

京剧《收姜维》作为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诸葛亮北伐时期收服姜维的故事,是京剧舞台上展现谋略、武戏与唱腔并重的代表作,全剧以“天水关”为背景,通过诸葛亮智斗姜维、最终以德感化其归顺的情节,生动刻画了三国时期的人才争夺与忠义精神,被誉为“三国戏”中“文武兼备”的经典之作。

京剧收姜維全集

剧情梗概与核心脉络

《收姜维》全集通常包含“天水关”“识破计”“收姜维”等核心场次,故事背景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天水太守马遵部将姜维文武双全,深得民心,诸葛亮为破天水关,先派赵云佯攻,再设反间计,散布姜维欲降蜀的谣言,致使马遵对姜维起疑,将其逼出城外,诸葛亮亲率大军接应姜维,以“三顾茅庐”之诚相待,晓以“兴复汉室”大义,最终使姜维感念其德,弃魏投蜀,成为诸葛亮北伐的重要助手,全剧情节跌宕起伏,既有战场厮杀的武戏场面,也有心理博弈的文戏张力,尤其通过“智取”与“感化”的双重手段,凸显了诸葛亮“唯才是举”的用人智慧。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

  • 诸葛亮:作为全剧核心,其形象集“智、仁、勇”于一体,唱腔以西皮、二黄为主,【西皮流水】“忆昔当年居卧龙”展现其沉稳大气,【二黄慢板】“算就了汉家业鼎足三分”则流露其对人才的渴求,表演中,“摇羽扇”“抚髯”等程式动作,配合眼神与台步,将一代军师的足智多谋与儒雅风范刻画得入木三分。
  • 姜维:作为青年武将的典型,其形象以“忠、勇、智”为特质,唱腔刚劲挺拔,【二黄导板】“兵败将亡遭围困”表现其突围时的悲愤,【西皮快板】“某家令严军法重”则展现其治军严明,武戏中,“起霸”“开打”等动作干净利落,尤其在“战赵云”“突围”等场次,通过高难度的武打设计,凸显其“麒麟儿”的勇武,而最终“归顺”时的眼神变化,则体现其从“忠魏”到“识主”的心理转变。

艺术特色与流派演绎

《收姜维》的艺术魅力在于“文武结合,唱做并重”,武戏方面,天水关的攻防战、姜维突围等场面,融合了“把子功”“毯子功”等京剧武戏技巧,节奏紧张激烈;文戏则以“智斗”为核心,诸葛亮与姜维的对话充满机锋,通过“反间计”“攻心计”等情节,展现传统戏曲“以少胜多”“以智取胜”的美学原则。
在流派演绎上,老生行当的诸葛亮多由马派(马连良)、谭派(谭富英)等演绎,唱腔讲究“潇洒流畅”,表演注重“神韵”;武生行当的姜维则尚派(尚和玉)等流派擅长,以“刚健挺拔”的武打风格著称,不同流派的演绎,使该剧在保持核心情节的同时,呈现出多样化的艺术风貌。

京剧收姜維全集

文化价值与传承意义

作为三国文化的载体,《收姜维》不仅展现了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传递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用人理念,剧中“姜维归顺”的情节,打破了传统“忠臣不事二主”的刻板印象,强调“识主而事”的积极忠义观,对后世人才观产生深远影响。《收姜维》仍是京剧教学与演出的重要剧目,其经典唱段与武戏设计,为青年演员提供了重要的学习范本,也通过舞台实践,让三国故事在当代焕发新生。

《收姜维》基本信息概览

类别
剧目类型 历史演义剧(三国戏)
题材来源 《三国演义》第九十七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维献计”
主要人物 诸葛亮(老生)、姜维(武生)、马遵(末)、赵云(净)
核心唱段 诸葛亮【西皮流水】“忆昔当年居卧龙”、姜维【二黄导板】“兵败将亡遭围困”
经典场次 天水关、识破反间计、姜维归顺、诸葛亮点将

相关问答FAQs

Q1:《收姜维》中诸葛亮收服姜维的关键计策是什么?
A1:诸葛亮采用“反间计”与“攻心计”相结合的策略,派军士散布“姜维欲降蜀”的谣言,令天水太守马遵对姜维起疑,将其逼出城外;亲自率军在城外接应姜维,不设埋伏,以礼相待,并通过“三顾茅庐”的典故,以“兴复汉室”的大义和求贤若渴的诚意感化姜维,最终使其放弃对魏的愚忠,选择归顺蜀汉。

京剧收姜維全集

Q2:京剧《收姜维》中姜维的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A2:姜维在剧中塑造为“忠义双全、武艺超群却初出茅庐”的青年将领形象,其“忠”体现在对马遵的忠诚,即使遭猜疑仍尽力守城;“勇”体现在单枪匹马突围、力战赵云的武戏场面;“智”则体现在其治军有方、识破部分计谋,他因诸葛德的感召,选择“良禽择木而栖”,归顺蜀汉,成为“蜀汉后继有人”的象征,形象立体而富有成长性。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