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花打朝演员在舞台上如何展现戏曲的独特魅力?

在传统戏曲的舞台上,豫剧《花打朝》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活生动的人物,成为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而剧中程咬金这一角色的深入人心,离不开演员们对“黑头”行当的精湛演绎,作为戏曲净行的重要分支,黑头演员以其独特的唱腔、身段和念白,将这位唐朝开国元勋的诙谐、忠义与豪迈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连接观众与历史人物的桥梁。

戏曲花打朝演员

黑头行当在戏曲中多扮演性格刚直、声如洪钟的男性角色,以“铜锤花脸”和“架子花脸”为主要分支。《花打朝》中的程咬金属于“架子花脸”,不仅要求唱腔浑厚,更强调身段与表情的灵活多变,演员需通过“唱、念、做、打”的综合技艺,塑造出既有英雄气概又有市井气息的立体形象,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一批杰出的黑头演员为《花打朝》的艺术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各自的艺术特色,共同丰富了程咬金的人物形象。

演员姓名 行当 艺术特色 代表剧目/唱段
唐喜成 净行(黑头) 唱腔高亢浑厚,刚柔并济,以“二本腔”独树一帜,表演注重“以形传神”,将程咬金的粗犷与智慧完美融合 《花打朝》(“御校场里挂了帅”)、《三哭殿》
李斯忠 净行(黑头) �嗓音宽厚如钟,念白方言化、生活化,擅长通过细节动作(如抖髯、甩袖)表现人物情绪,塑造的程咬金更显质朴亲切 《下陈州》《卷席筒》《花打朝》(“劝千岁杀字休出口”)
小唐喜成 净行(黑头) 师承唐喜成,在继承“唐派”艺术的基础上,融入自身对人物的理解,表演更注重内心戏的挖掘,程咬金的“忠”“义”“诙”层次分明 《花打朝》《十五贯》《秦英征西》

这些演员的表演,离不开对“程式化”与“人物化”的精准把握,唱腔上,他们运用豫剧黑头特有的“二本腔”,将真声的沉稳与假声的通透结合,如程咬金在朝堂上怒斥奸臣时,唱腔如惊雷贯耳;在安抚百姓时,又转为低回婉转,尽显人物柔情,身段上,“抖髯”表现其怒发冲冠,“甩袖”彰显其洒脱不羁,“跨腿”则凸显其威武霸气,而喜剧化的“摔跤”“扮鬼脸”等动作,既符合市井小出身的设定,又活跃了舞台气氛,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人物性格,念白方面,演员们多采用河南方言,如“俺老程”“中不中”等口语化的表达,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使程咬金仿佛从历史中走出的邻家大叔,既有英雄的担当,又有凡人的烟火气。

戏曲花打朝演员

可以说,《花打朝》演员的每一次登台,都是对传统艺术的活化传承,他们不仅程式化地演绎着“黑头”的技艺,更以人物为核心,将程咬金的忠肝义胆、诙谐幽默注入血肉,让这个跨越千年的角色在舞台上焕发出永恒的生命力,从唐喜成的开创性演绎,到后辈演员的继承与创新,《花打朝》的演员们用汗水与才华,守护着这份戏曲瑰宝,也让更多观众在程咬金的“哈哈大笑”中,感受到传统戏曲的独特魅力。

相关问答FAQs

问:为什么《花打朝》中的程咬金通常由黑头行当扮演,而非其他行当?
答:黑头行当在戏曲中多扮演性格豪爽、声如洪钟的正面或诙谐男性角色,其“大嗓”“炸音”的唱腔特点,能够突出程咬金“开国元勋”的身份与“粗中有细”的性格,黑头演员擅长通过夸张的身段与念白表现喜剧色彩,这与程咬金“市井出身、不拘小节”的人物设定高度契合,若由老生扮演,则缺乏黑头的刚烈气势;由丑角扮演,又可能削弱其英雄气概,因此黑头成为塑造程咬金的不二之选。

戏曲花打朝演员

问:豫剧《花打朝》的演员在表演程咬金时,如何平衡“喜剧性”与“英雄气”?
答:演员主要通过“眼神”与“节奏”的把控实现平衡,在程咬金“搬兵救驾”的情节中,演员通过瞪圆双眼、紧锁眉头的“眼神”,表现其焦急与勇猛;而在“与王妃斗嘴”的桥段中,则通过挑眉、撇嘴的“小动作”与拖长的“念白”,突出其诙谐,节奏上,激昂的唱腔与快速的身段展现英雄气,舒缓的唱腔与夸张的喜剧动作则强化喜剧性,二者交替出现,使人物既有“扛鼎之力”,又有“市井之趣”,避免了脸谱化塑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