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学院这座承载着百年戏曲文脉的高等学府中,刘佳教授的名字与京剧艺术的传承创新紧密相连,作为学院表演系资深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她深耕戏曲教育三十余载,既以“守正”之心守护传统剧目的精髓,又以“创新”之姿探索当代戏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成为连接古典戏曲与年轻一代的重要桥梁。
刘佳教授的艺术生涯始于中国戏曲学院,她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京剧,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学院表演系,师从京剧大师张君秋、李维康等名家,主攻梅派、程派旦角表演,在校期间,她凭借扎实的“四功五法”和对人物深刻的理解,在《贵妃醉酒》《锁麟囊》《霸王别姬》等经典剧目中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艺术悟性,多次获得校级“优秀学生演员”称号,毕业后,她因突出的专业能力留校任教,从此将“传道授业”作为毕生追求,从助教到教授,从普通教师到表演系主任、戏曲教育研究所所长,她始终站在教学一线,将自己的舞台经验与理论研究融入课堂,培养了数十名活跃在当今戏曲舞台的青年演员。
在教学实践中,刘佳教授形成了“以戏促功、以功带戏、戏为功魂”的独特理念,她认为,戏曲表演的核心在于“内外兼修”——既要通过严格的程式化训练掌握“唱念做打”的基本功,又要深入理解人物内心,赋予程式以生命力,她主讲的《戏曲表演基础》《京剧剧目排练》等课程,一直是学院的热门课程,在《贵妃醉酒》教学中,她会带领学生逐字逐句分析杨玉环的“醉态”与“情态”,从眼神的流转到水袖的翻飞,从唱腔的气口到台步的节奏,每一个细节都要求精准传神;在《锁麟囊》的“春秋亭赠囊”一折中,她则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薛湘灵从骄纵到悲悯的心理转变,强调“做戏”需先“做人”,近年来,她牵头复排了《穆桂英挂帅》《宇宙锋》等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剧本背后的文化内涵,让这些经典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她的教学成果丰硕,所指导的学生中,12人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等国家级奖项,30余人次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摘金夺银,成为各大院团的骨干力量。
除教学外,刘佳教授在科研与创作领域也建树颇丰,她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京剧传统剧目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带领团队对100余出经典剧目进行高清录制、动作捕捉和文献整理,建立了国内首个京剧传统剧目数字资源库;出版专著《戏曲表演美学探微》《梅派表演艺术传承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系统梳理了京剧旦角表演的艺术规律,在创作上,她创排的新编京剧《青春版》《梁祝》等作品,既保留京剧的“唱念做打”精髓,又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和叙事手法,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青春版》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全国巡演超50场,观众突破10万人次,实现了“老戏迷叫好、新观众叫座”的双赢。
作为中国戏曲学院的中坚力量,刘佳教授始终以推动戏曲教育发展为己任,她参与制定了《新时代戏曲人才培养方案》,推动学院构建“传统剧目+现代创作+数字技术”的三维教学模式;发起“戏曲进校园”公益行动,带领学生走进百所中小学开设“京剧体验课”,让更多青少年感受戏曲魅力;多次赴海外讲学,在纽约大学、伦敦艺术大学等院校举办中国戏曲工作坊,推动京剧国际化传播,她还担任非遗纪录片《京剧》的艺术指导,用镜头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让这门古老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戏曲院校,始终以“传承文化根脉,培育戏曲精英”为宗旨,在刘佳教授等一代代戏曲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学院培养了于魁智、李胜素、王立平等一大批名家新秀,成为名副其实的“戏曲家的摇篮”,随着戏曲文化的复兴,刘佳教授将继续坚守教育初心,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京剧艺术的薪火相传贡献更多力量。
相关问答FAQs
问:刘佳教授在教学中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关系?
答:刘佳教授认为,传统是戏曲的“根”,创新是戏曲的“魂”,在传统传承上,她坚持“口传心授”与“文献考据”相结合,通过复排经典剧目,精准还原京剧的“四功五法”和美学规范,如《贵妃醉酒》中的卧鱼、衔杯等程式化动作,要求学生做到“形神兼备”;在创新发展上,她鼓励学生在理解传统的基础上进行适度探索,如在新编京剧《青春版》中融入现代舞蹈语汇和多媒体技术,增强舞台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达,但始终坚守京剧“写意性”“程式化”的核心美学,避免“为了创新而创新”,她常说:“传统不是故纸堆,而是取之不尽的宝库;创新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问:中国戏曲学院在培养戏曲人才方面有哪些独特优势?
答:中国戏曲学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一是名师引领,汇聚了各戏曲流派的代表性传承人,如刘佳教授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兼具舞台表演与教学经验),确保学生接受最正统的艺术传承;二是实践赋能,与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等顶尖院团深度合作,学生从入学起就有机会参与舞台实践,实现“学演结合”;三是文化浸润,依托学院的中国戏曲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平台,开展传统剧目抢救、戏曲文献整理等工作,让学生在文化传承中提升艺术修养,学院近年来积极推动“戏曲+数字”融合,开设数字舞台设计、戏曲影视编导等专业,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复合型戏曲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