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十道本介绍

京剧“十道本”并非单一剧目,而是传统戏曲中以“奏本进谏”“朝堂论理”为核心情节的剧目统称,多取材于历史演义或民间故事,聚焦忠臣良将直面皇权、匡扶正义的冲突,是京剧“袍带戏”的重要分支,这类剧目通过跌宕的朝堂斗争、鲜明的人物塑造和经典的唱念做打,成为展现京剧艺术魅力的经典载体,其“十道本”之称,既指奏本这一关键道具,也暗含“十全十美”的艺术寓意,承载着传统戏曲对家国情怀与道德坚守的诠释。

京剧十道本介绍

从题材源流看,“十道本”类剧目多取材于正史与话本,如《旧唐书》《新唐书》中的褚遂良故事、《明史》中的杨波事迹等,经民间艺人加工提炼,融入戏曲程式,形成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戏剧张力的舞台呈现,其核心冲突围绕“忠奸对立”展开:一方是手持笏板、冒死上奏的忠臣,如褚遂良、徐策、杨波;另一方是专权误国的奸佞,如武则天时期的许敬宗、明朝严嵩党羽;中间则有处于权力漩涡的帝王,如唐高宗、明穆宗,构成“忠—奸—君”的三角张力,推动剧情层层递进。

以下为“十道本”类代表剧目概览:

剧目名称 朝代背景 核心冲突 主要人物 经典看点
《十道本》 唐朝 褚遂良冒死奏本保忠良 褚遂良、武则天、李敬业 褚遂良“十奏本”的唱念交锋
《徐策跑城》 唐朝 徐策跑殿奏本为薛家平反 徐策、薛蛟 徐策“髯口功”“蹉步”的表演
《二进宫》 明朝 李艳妃、杨波二次进宫保太子 李艳妃、杨波、徐延昭 “老旦、老生、铜锤”三人对唱
《大保国》 明朝 李艳妃初登大宝,杨波谏保太子 李艳妃、杨波、徐延昭 杨波“大保国”的西皮导板
《法门寺》 汉朝 郄桂英上告为其夫鸣冤 郄桂英、赵廉、刘瑾 “大审”中刘瑾的权势与赵廉的懦弱
《四进士》 明朝 宋世杰上告严嵩义子 宋世杰、毛朋、顾读 宋世杰“告状”时的念白与做派

在艺术表现上,“十道本”类剧目充分展现京剧“唱念做打”的综合性,唱腔上,老生(如褚遂良、杨波)多用苍劲沉郁的“二黄”“西皮”,表现忠臣的刚毅与悲愤;老旦(如李艳妃)则以“老旦腔”展现帝王的犹豫与母性;花脸(如刘瑾)则用“花脸唱腔”凸显奸佞的阴鸷,念白上,“韵白”与“京白”结合,如褚遂良奏本时的“韵白”庄重严肃,郄桂英告状时的“京白”悲切动人,表演上,程式化动作极具张力:徐策跑城时的“髯口功”(甩发、挑髯)、“蹉步”(快步前冲),展现年迈忠臣的急切;杨波“二进宫”时的“捋髯”“背躬”,表现运筹帷幄的沉稳;而“上朝”“跪奏”等礼仪动作,则严格遵循戏曲“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通过程式化动作传递人物内心。

京剧十道本介绍

服装道具亦为塑造人物服务:忠臣多穿“蟒袍”(褚遂良的紫蟒、杨波的红蟒)、戴“相貂”,象征身份与品格;奸佞则穿“官衣”(如刘瑾的红官衣)或“蟒袍”配“玉带”,但色彩(如刘瑾的红蟒)与纹饰(如蟒纹的狰狞)暗含贬义;笏板(奏本道具)是核心符号,忠臣手持笏板时“双手捧笏”“躬身奏本”,动作庄重;奸佞则常以“夺笏”“摔笏”表现蛮横,舞台调度上,“三对面”“大圆场”等传统程式,强化朝堂斗争的紧张感,如《二进宫》中李艳妃、杨波、徐延昭的三人对峙,通过三角站位与眼神交流,将“保太子”的冲突推向高潮。

从文化内涵看,“十道本”类剧目不仅是历史故事的演绎,更是传统儒家“忠君爱国”“舍生取义”价值观的载体,褚遂良“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奏本精神,徐策“白发跑城”的悲壮,杨波“为国为民”的忠诚,均体现了士大夫的担当,剧目也暗含对“明君贤臣”的政治理想,如《二进宫》中李艳妃最终信任杨波,展现“君臣同心”的美好愿景,反映了民间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相关问答FAQs:

京剧十道本介绍

  1. 问:京剧“十道本”为何多聚焦忠奸斗争主题?
    答:这源于传统戏曲“高台教化”的功能,忠奸斗争是最易引发观众共鸣的戏剧冲突,通过忠臣的“忠”与奸佞的“奸”的鲜明对比,既满足观众的道德期待,也传递“善恶有报”的价值观念,历史上“谏臣”与权臣的斗争是封建政治的常态,这类剧目取材于历史,既具有真实性,又能借古讽今,反映民间对正义的追求。

  2. 问:《徐策跑城》中的“跑城”表演有何艺术特色?
    答:《徐策跑城》的“跑城”是京剧“做功”的经典片段,表演时,演员通过“髯口功”(如“挑髯”“甩髯”)表现徐策的激动与衰老,“蹉步”(快步前冲,脚尖点地)展现跑殿的急切,“水袖功”(如“翻袖”“抖袖”)烘托悲愤情绪,唱腔上,以“高拨子”为主,高亢激越,配合“跑城”动作,形成“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将老臣的忠义与悲愤推向极致,被誉为“唱做俱佳”的典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