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河南卷席筒

河南卷席筒是中原地区极具特色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鲜活的人物形象和动人的唱腔艺术,成为河南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名称源于传统剧目《卷席筒》,该剧讲述善良的苍娃替嫂顶罪、最终真相大白的故事,因剧中“卷席埋尸”的关键情节深入人心,民间遂以“卷席筒”作为这一戏曲形式的代称,既是对经典剧目的纪念,也暗合其贴近生活、直抵人心的艺术特质。

戏曲河南卷席筒

历史渊源与流变

河南卷席筒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中后期的河南民间说唱艺术,早期它脱胎于“河南鼓子曲”和“道情”,吸收了河南坠子的唱腔韵律、民间舞蹈的动作元素以及地方小戏的表演程式,在豫西、豫中一带的农村市集、庙会中以“地摊戏”的形式流传,彼时表演者多为农民或手工业者,三五人搭班,以板胡、坠胡、简板为伴奏,在田间地头、打谷场围场演出,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伦理道德,语言通俗易懂,唱腔高亢质朴,深受底层民众喜爱。

20世纪初,随着河南城镇化的推进,卷席筒逐渐从乡村“地摊”走向小型戏台,表演形式从“坐唱”发展为“戏曲化表演”,增加了化妆、服装和简单布景,角色行当也逐步细化,形成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建国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河南卷席筒得到官方重视,专业剧团相继成立(如1956年成立的河南省曲剧团,将卷席筒作为主要演出剧种之一),传统剧目被整理改编,唱腔音乐得以规范,艺术表现力大幅提升,20世纪80年代是其鼎盛期,不仅活跃于河南城乡,还辐射至山西、陕西、河北等周边省份,成为中原地区家喻户晓的戏曲形式。

艺术特色

河南卷席筒的艺术魅力集中体现在唱腔、音乐、表演和语言四个方面,既保留了民间艺术的“土气”,又融入了戏曲艺术的“规范”,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

唱腔与音乐

卷席筒的唱腔属“曲牌联缀体”,以【阳调】【诗篇】【汉江】【剪剪花】等20余个民间曲牌为基础,根据剧情需要灵活组合,旋律或高亢激越,或婉转哀怨,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其唱腔结构灵活,不受固定板式限制,演唱者可根据人物情感自由发挥,形成“一曲多变”的特点,卷席筒》中苍娃的唱段,用【阳调】表现其冤屈愤懑,节奏由慢渐快,拖腔高亢有力;嫂子忏悔时则用【诗篇】,旋律低回婉转,字字含泪。

伴奏乐器以“文场”和“武场”区分:文场以坠胡为主奏(音色高亢苍凉,极具河南地方特色),辅以板胡、三弦、笙、笛;武场则包括板鼓、梆子、小锣、大镲等,用以烘托气氛、配合身段,坠胡的“滑音”“颤音”技巧与唱腔紧密结合,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张力。

表演与行当

卷席筒的表演注重“以情带形,形神兼备”,既吸收了戏曲的程式化动作(如生角的“台步”、旦角的“水袖”),又保留了民间舞蹈的活泼灵动,卷席筒》中苍娃的“丑角”表演,通过夸张的肢体语言、诙谐的面部表情和方言化的念白,将人物的善良、机敏和冤屈刻画得淋漓尽致,既令人捧腹又催人泪下。

戏曲河南卷席筒

行当划分虽不如豫剧精细,但也有明确分工:“生”分老生(中老年男性,如《卷席筒》中的张元定)、小生(青年男性,如《王宝钏》的薛平贵);“旦”分青衣(端庄女性,如《秦香莲》的秦香莲)、花旦(活泼少女,如《花为媒》的张五可);“丑”则分文丑(幽默男性,如苍娃)、武丑(机灵武将),丑角是卷席筒的“灵魂”,常以插科打诨调节气氛,深化主题。

语言与题材

卷席筒的唱词与念白以河南方言(尤其是豫西方言)为基础,质朴直白,充满生活气息,中!”“得劲儿”“恁(你)看这事儿整的”等方言俚语的运用,让人物形象鲜活立体,题材上多聚焦“家庭伦理”“善恶有报”“民间智慧”,如《卷席筒》的“孝义昭雪”、《三娘教子》的“母贤子孝”、《卷雪梅》的“爱情忠贞”,既反映民众的道德观念,又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下为河南卷席筒核心艺术特点概览:
| 类别 | 特点说明 | |----------------|-----------------------------------------------------------------------------| | 唱腔体制 | 曲牌联缀体,以【阳调】【诗篇】等曲牌为基础,灵活多变,兼具叙事与抒情 | | 主奏乐器 | 坠胡(音色苍凉高亢),辅以板胡、三弦、梆子等 | | 表演风格 | 程式化与生活化结合,丑角表演突出,强调“以情带形” | | 语言特色 | 以河南方言为基础,质朴直白,充满乡土气息 | | 题材取向 | 多为家庭伦理、民间传说,主题贴近生活,传递“善恶有报”“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 |

代表剧目与经典形象

河南卷席筒的剧目丰富,现存传统剧目达200余部,其中以《卷席筒》《三娘教子》《秦香莲》《王宝钏》《花为媒》最具代表性。《卷席筒》是其“招牌戏”,讲述了穷孩子苍娃被嫂子诬陷杀人,为救兄长顶罪入狱,后真相大白、沉冤得雪的故事,剧中苍娃的形象深入人心:他身世可怜却心地善良,机灵聪慧又重情重义,尤其在公堂上与贪官的周旋、得知真相后的悲愤,通过高亢的唱腔和生动的表演,成为“丑角正唱”的经典范例。

《三娘教子》则展现了传统女性的坚韧与伟大,三娘王春堂在丈夫去世后,含辛茹苦抚养继子薛倚哥,面对误解与冷眼仍不改初心,最终儿子金榜题名、家庭团圆,剧中“机房教子”一场,三娘的唱段【哭长城】凄婉动人,将母亲的辛酸与期盼演绎得入木三分,成为传承“孝道”文化的经典片段。

传承与保护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娱乐方式多元化,河南卷席筒面临观众老龄化、年轻传承人不足、演出市场萎缩等挑战,为保护这一非遗项目,河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2006年,“河南曲剧”(含卷席筒)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河南省曲剧团、洛阳曲剧团等专业院团通过“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培养年轻观众;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开设曲剧专业,系统培养唱腔、表演人才;对传统剧目进行数字化保存,如录制《卷席筒》《秦香莲》等经典剧目音像资料,建立“河南卷席筒数据库”。

戏曲河南卷席筒

河南卷席筒仍活跃在基层舞台,每年农村庙会、文化节庆中,都能看到演员们身着戏服、高唱“卷席筒”的身影,它不仅是河南人的“乡音记忆”,更是中国传统戏曲“活态传承”的生动例证。

相关问答FAQs

Q1:河南卷席筒和豫剧有什么区别?
A1:河南卷席筒与豫剧虽同属河南地方戏曲,但差异显著:从音乐体制看,卷席筒是“曲牌联缀体”(以民间曲牌为基础),豫剧是“板腔体”(以【二八板】【慢板】等板式变化为主);从表演风格看,卷席筒更贴近生活丑角表演,语言方言化、生活化,豫剧则程式化更强,行当划分更细;从题材侧重看,卷席筒多聚焦民间伦理小戏,豫剧则擅长历史大戏(如《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简单说,卷席筒是“乡土小戏”,豫剧是“大戏”。

Q2:河南卷席筒的传承面临哪些挑战?
A2:当前传承挑战主要有三:一是观众老龄化,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兴趣不足,演出市场萎缩;二是传承断层,老艺人逐渐离世,年轻演员因收入低、训练苦不愿入行;三是创新不足,部分剧目内容陈旧,表演形式单一,难以适应现代审美,对此,河南通过非遗保护政策扶持、校园传承、剧目创新(如融入现代元素)、数字化传播等方式,努力让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