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单县人民公园为何成豫剧戏迷聚集地?

清晨的阳光刚刚漫过单县人民公园的垂柳,湖边的石板路上便响起了熟悉的豫剧唱腔,板胡一拉,梆子一敲,几位头发花白的戏迷便亮开了嗓子,字正腔圆的《花木兰》选段飘荡在晨雾中,吸引着晨练的驻足、遛弯的停留,这座位于县城中心的小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的绿洲,更是单县豫剧戏迷们的“精神家园”,承载着一代人对传统戏曲的热爱与坚守。

单县人民公园豫剧戏迷

单县人民公园的豫剧戏迷群体,年龄多在50岁以上,既有退休教师、机关干部,也有普通工人、个体商户,甚至不乏一些“80后”“90后”的年轻面孔,他们中,有人跟着戏班子跑过半个山东,有人能一字不落地唱出几十本全剧,有人虽不会唱却每天雷打不动来“捧场”,老戏迷张大爷今年72岁,退休后每天清晨必到公园吊嗓子,他说:“我打小就听豫剧,那时候村里唱大戏,十里八乡都去,现在公园里有人一起唱,比在家闷着强!”旁边拉板胡的李师傅曾是县剧团的琴师,退休后主动来公园“伴奏”,他说:“看到这么多老乡爱听豫剧,我这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他们的活动时间规律得像“生物钟”,清晨6点到8点,是“吊嗓子”的黄金时段,戏迷们自带小马扎,围成半圈,有人清唱,有人伴奏,唱到兴起时,还会摆上简单的“行头”——一件旧戏袍、一顶帅帽,虽无舞台灯光,却比出了专业范儿,傍晚18点后,则是“清唱会”时间,更多戏迷下班、放学后赶来,坐在石凳上当“观众”,遇到熟悉的唱段,还会跟着哼唱,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到了周末或节假日,这里还会升级为“小型演出”,戏迷们自编自导小戏折子戏,《穆桂英挂帅》《朝阳沟》选段轮番上演,吸引不少路人驻足拍摄,短视频平台上常有“单县公园豫剧”的热度标签。

为了让这份热爱更有“组织”,戏迷们自发成立了“单县人民公园豫剧爱好者协会”,虽无正式编制,却分工明确:有人负责协调曲目,有人保管乐器,有人组织活动,协会还定期举办“戏迷擂台赛”,让爱好者们切磋技艺,优胜者能获得剧团捐赠的戏票或戏曲光盘,去年中秋,协会还在公园中心广场办了场“豫剧纳凉晚会”,吸引了上千名观众,连邻县的戏迷都专程赶来,正如协会负责人王阿姨所说:“咱们不是专业演员,但热爱是专业的,能把豫剧传下去,让年轻人也爱上,比啥都强。”

豫剧在单县的流行,离不开历史的浸润,单县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界,早年是商贾云集之地,豫剧、梆子等戏曲随商路传入,逐渐扎根民间,新中国成立后,县剧团常年下乡演出,《刘胡兰》《李双双》等现代戏曾风靡一时,虽娱乐方式多元,但公园里的豫剧声从未间断,它像一根纽带,连接着不同代际的情感,不少年轻人表示,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来公园,听多了竟也会哼上几句;有的家长甚至特意带孩子来,让他们感受“家乡戏”的魅力。

单县人民公园豫剧戏迷

这种热爱也延伸到了社区与校园,去年,戏迷们走进县城中小学,开展“豫剧进校园”活动,教孩子们唱豫剧选段、画脸谱;社区组织的“戏曲文化节”上,他们自编的《单县新貌》唱段,用豫剧唱腔讲述家乡变化,引来阵阵喝彩,老戏迷们常说:“戏台子搭在公园里,更搭在了老百姓心里。”

单县人民公园的豫剧活动,已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它没有华丽的布景,没有专业的舞台,却有着最真挚的热爱、最朴实的传承,当板胡声再次响起,戏迷们亮开嗓子的瞬间,仿佛看到百年豫剧的根脉,在这座小小的公园里,生生不息。

相关问答FAQs

  1. 单县人民公园的豫剧活动是否收费?
    答:日常的吊嗓子、清唱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戏迷们可自带乐器或小马扎自由参与,节假日举办的小型演出或“戏迷擂台赛”也为公益性质,观众可免费观看,部分活动可能会接受社会爱心赞助用于购买道具或印刷戏谱。

    单县人民公园豫剧戏迷

  2. 如何加入单县人民公园的豫剧戏迷群体?
    答:无需正式报名,只需于每日清晨6:00-8:00或傍晚18:00-20:00前往公园中心广场(靠近湖边的凉亭区域),现场与戏迷交流即可,若想参与演出或伴奏,可主动联系“单县人民公园豫剧爱好者协会”的负责人(通常为组织活动的热心戏迷),协会欢迎所有热爱豫剧的朋友加入,提供免费指导和学习机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