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如一条长河,在中华大地上蜿蜒流淌,地方剧种便是其中各具风情的支流,河南曲剧,便是扎根中原沃土、带着泥土芬芳的一朵艺术奇葩,而《跑汴京》作为其经典剧目,不仅承载着北宋汴京的历史记忆,更以鲜活的人物与生动的叙事,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河南曲剧诞生于清末民初的河南,由民间俗曲“鼓子曲”演变而来,吸收了踩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元素,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曲牌体音乐体系,它流行于河南全境及周边省份,语言质朴亲切,唱腔婉转悠扬,既有“阳调”的激越高亢,也有“诗篇”的缠绵细腻,被誉为“中原百姓的活词典”,其剧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贴近生活,充满烟火气,《跑汴京》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华与市井风情浓缩于方寸舞台。
《跑汴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北宋仁宗年间,汴京作为当时世界第一大都市,舟车汇聚、商贾云集,是无数人心中的梦想之地,剧情围绕小商人张进京展开:他因家乡遭灾,带着女儿汴京投亲,途中盘缠被劫,父女失散,汴京街头,张进京为寻女沿街叫卖,偶遇包拯巡街,最终在包公的帮助下父女团聚,惩治了恶霸,剧目通过张进京的眼睛,展现了汴京的市井百态:御街的繁华、夜市的喧闹、勾栏瓦舍的曲艺表演,以及各色人物的喜怒哀乐,人物塑造上,张进京的朴实坚韧、女儿的聪慧善良、包拯的刚正不阿,都通过生动的唱词与细腻的表演跃然台上,让观众在曲折的情节中感受人性的温度。
在艺术表现上,《跑汴京》充分展现了河南曲剧的独特魅力,音乐上,以“阳调”“诗篇”为主要曲牌,张进京寻女时的唱腔悲愤苍凉,父女团聚时转为欢快明亮,情绪与旋律丝丝入扣;表演上,融入了河南民间舞蹈的元素,如“赶路”“作揖”等动作质朴自然,充满生活气息;语言上,大量运用中州方言,如“中”“恁”等词汇,亲切接地气,让本地观众倍感熟悉,剧目的舞台设计也别具匠心,通过虚拟的布景与程式化的动作,如“一桌二椅”表现酒肆,“马鞭”代骑马,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写意之美,又让观众仿佛置身千年前的汴京街头。
《跑汴京》的价值远不止于艺术欣赏,它更是一面映照历史的镜子,北宋汴京的繁华在《东京梦华录》中虽有文字记载,但通过戏曲的演绎,这段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剧目中“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的唱词,正是对汴京不夜城的生动再现;而张进京与各色人物的互动,则折射出北宋市民社会的开放与包容,剧目传递的“善恶有报”“家庭团圆”等价值观,也契合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成为教化育人、凝聚情感的重要载体。
河南曲剧与《跑汴京》仍在舞台上焕发生机,年轻演员的传承与创新,让这门古老艺术贴近当代观众;而剧中所展现的汴京文化,也成为开封文旅融合的重要资源,吸引着人们走进历史、感受传统。
FAQs
Q:河南曲剧《跑汴京》的音乐有什么独特之处?
A:《跑汴京》采用曲牌体音乐,以“阳调”“诗篇”“扬调”等为主要曲牌,唱腔灵活多变。“阳调”高亢激越,适合表现人物悲愤、激动的情绪;“诗篇”则婉转悠扬,擅长叙事与抒情,伴奏以坠胡、板胡为主,辅以笛子、笙等民族乐器,既有中原音乐的厚重感,又不失灵动,形成了“腔随情转、以情带声”的艺术特色。
Q:《跑汴京》为何能成为河南曲剧的经典剧目?
A:题材贴近生活,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汴京风情,容易引发观众共鸣;人物鲜活立体,张进京的坚韧、包拯的正义等形象深入人心;艺术表现力强,唱腔优美、表演质朴,充分展现了河南曲剧的精髓;文化内涵丰富,既记录了北宋汴京的历史风貌,又传递了传统价值观,具有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