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陶然京秋京剧社扎根于北京市西城区陶然亭街道,成立于2010年,是由京剧爱好者自发组建的民间文化社团,现有成员58人,平均年龄52岁,涵盖老生、青衣、花旦、老旦、丑角等多个行当,社团以“传承京剧艺术、弘扬国粹文化、丰富社区生活”为宗旨,每周定期开展排练活动,年均举办公益演出20余场,成为陶然亭地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京剧社的核心团队由一批经验丰富的票友和退休专业演员组成,他们既是社团的中流砥柱,也是京剧艺术的传播者,为展现成员风采与艺术特色,特整理核心成员信息如下:
姓名 | 行当 | 擅长剧目 | 社团角色 |
---|---|---|---|
李建国 | 老生 | 《定军山》《空城计》 | 艺术指导兼团长 |
王秀芬 | 青衣 | 《贵妃醉酒》《霸王别姬》 | 副团长兼身段教练 |
张强 | 花脸 | 《铡美案》《锁五龙》 | 乐队指导 |
刘敏 | 老旦 | 《钓金龟》《杨门女将》 | 唱腔教师 |
陈明 | 丑角 | 《女起解》《拾玉镯》 | 即兴编导 |
日常活动中,京剧社形成了“三固定一灵活”的模式:固定每周二、四晚7点至9点在社区活动中心排练,固定每月第一个周六举办“京剧沙龙”开放日,固定每年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演出,同时灵活承接社区、学校、养老院的公益邀约,排练内容涵盖唱腔训练、身段打磨、念白练习及乐队协作,乐队成员可操京胡、京二胡、月琴、板鼓等十余种乐器,能独立完成《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全本剧目的伴奏,为提升专业水平,社团特聘国家京剧院退休演员张老师担任艺术顾问,定期开展“名家进社区”讲座,累计培训零基础学员百余人。
近年来,京剧社的影响力逐步扩大,先后荣获“西城区优秀民间文艺团队”“首都市民终身学习示范基地”等称号,原创剧目《陶然新韵》在2023年北京市社区文化艺术节中获“最佳创新奖”,社团不仅活跃于本地,还积极参与京津冀地区票友交流活动,与天津谦祥益、湖广会馆等京剧社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演出形式也从传统剧目拓展到现代京剧片段改编、京剧与流行音乐融合的创新尝试,吸引了不少年轻观众,让京剧艺术在社区焕发新生。
作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北京陶然京秋京剧社通过多年的坚持与探索,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精神文化滋养,更让京剧艺术从舞台走向生活,成为老有所乐、代际共融的生动实践,社团计划开设“少儿京剧启蒙班”,培养新一代京剧爱好者,让国粹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相关问答FAQs
Q1:如何加入北京陶然京秋京剧社?需要具备京剧基础吗?
A1:欢迎所有京剧爱好者加入!报名者可携带身份证前往陶然亭社区活动中心301室(地址:西城区太平街19号),或通过电话(010-635XXXX12)联系王老师咨询,社团不设硬性门槛,零基础学员可从基本功学起,老会员会“一对一”指导;有基础的成员可直接参与剧目排练,每周四晚还有“行当分练”针对性提升,首次参与可免费体验两次活动,满意后再办理入社手续(会费每年200元,用于场地租赁、乐器维护等)。
Q2:京剧社的演出是否对公众开放?能否邀请外部演员合作?
A2:京剧社所有公益演出均免费向公众开放,每月第一个周六的“京剧沙龙”在社区活动中心小剧场举办(容纳80人),无需预约;春节、中秋等大型演出会提前在社区公告栏、微信公众号“陶然京秋”发布时间地点,外部演员合作方面,社团欢迎专业院团演员、资深票友友情助演,需提前两周与团长沟通,提供剧目简介、伴奏需求等信息,社团可协助协调乐队及场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