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杨扬如何塑造京剧霍小玉的经典形象?

霍小玉的故事源自唐代蒋防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这一才子佳人的悲剧题材因其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深刻的人性刻画,成为戏曲舞台上的经典,京剧《霍小玉》在改编过程中,既保留了原著“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核心矛盾,又通过程式化的表演艺术,将霍小玉的痴怨、刚烈与绝望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当代京剧演员杨扬对这一角色的演绎,更是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审美视角,为经典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霍小玉京剧杨扬

从文学到戏曲,霍小玉形象的演变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过程,原著中,霍小玉身为霍王庶女,身份低微却容貌倾城,与书生李益一见钟情,誓偕白首,然李益得官后,负心另娶王氏女,小玉相思成疾,怨气冲天,最终魂索李益,使其惊惧而亡,这一故事在唐代已广为流传,白居易《李夫人》诗中“伤心不独汉武帝,自古及今皆若然”便是对此类悲剧的感慨,京剧改编时,强化了“情”与“礼”的冲突:霍小玉对爱情的执着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而李益的负心则是功名利禄对人性情感的异化,剧中“卖水”“定情”“痴梦”“惊梦”等折子戏,通过李益与霍小玉的相遇、相守、相负,层层递进地揭示了悲剧的必然性。

京剧《霍小玉》的艺术魅力,首先体现在人物塑造的立体性上,霍小玉并非单纯的“恋爱脑”,她既有大家闺秀的温婉(如初见李益时的“欲迎还羞”),又有市井女子的泼辣(如得知李益负心后的“拍案而起”),更有刚烈决绝的悲剧气质(如病榻前立誓“死为厉鬼,必使李益妻妾不安”),这种复杂性对演员的表演提出了极高要求——既要通过唱腔传递情绪,又要借助身段、眼神塑造性格,痴梦”一折,霍小玉在梦境中与李益重逢,从“喜上眉梢”到“惊醒后泪湿枕巾”,演员需通过水袖的翻飞、眼神的收放,将“由喜转悲”的心理变化外化为可视的舞台形象,唱腔设计上,西皮导板与二黄慢板的交替运用,既表现了霍小玉情感的跌宕起伏,也符合京剧“以声传情”的美学原则。

杨扬饰演霍小玉,则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表演风格,作为当代京剧青年演员,她深谙传统戏的“规矩”,又不拘泥于“程式”,在“病吟”一场中,传统演绎多强调霍小玉的“弱”,而杨扬则通过“弱中带刚”的处理:她身披病容,步履蹒跚,却在唱到“薄幸郎,昧心天,誓不与你共戴天”时,突然挺直腰板,眼神如电,将霍小玉“至死不渝的恨”与“不甘命运的倔”融为一体,这种“收”与“放”的节奏把控,既保留了悲剧的沉重感,又避免了角色沦为单纯的“受害者”,赋予了霍小玉更现代的女性意识——她不仅是被动的承受者,更是主动的抗争者,杨扬在细节处理上也颇具匠心:如“卖水”折中,她模仿小贩叫卖时的市井语气,与闺秀身份形成微妙反差,暗示了霍小玉虽出身王府却流落民间的特殊经历;而在“惊梦”折中,她借鉴了昆曲的水袖功,让水袖如游龙般缠绕、甩动,既表现了梦境的虚幻,也强化了人物内心的挣扎。

从舞台呈现来看,京剧《霍小玉》的舞美设计也随着时代发展不断革新,传统京剧多采用“一桌二椅”的简约布景,演员的表演是核心;而当代演出中,灯光、音效、道具的综合运用,进一步增强了戏剧感染力,例如杨扬主演的版本中,当霍小玉病逝时,舞台灯光由暖转冷,背景投影从“并蒂莲”变为“枯枝”,配合二黄散板“霍小玉,命归泉,怨气冲天”的唱腔,营造出“天人共悲”的氛围,这种“虚实结合”的处理,既尊重了京剧“写意”的美学传统,又让现代观众更容易沉浸其中。

霍小玉京剧杨扬

杨扬对霍小玉的演绎,不仅是对传统戏的复刻,更是对经典形象的当代诠释,她在访谈中曾提到:“霍小玉的悲剧,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个人在时代洪流中无力抗争的缩影,今天的观众看到她,或许能联想到现代女性对独立、尊严的追求。”这种“古为今用”的创作思路,让《霍小玉》在当代舞台上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也正因如此,杨扬的版本不仅吸引了资深戏迷,更赢得了年轻观众的青睐——有观众评价:“以前觉得老戏‘闷’,但杨扬演的霍小玉,让我看到了一个鲜活、有血有肉的女性,她的爱恨情仇,我好像能懂。”

为了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杨扬饰演霍小玉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她经典场次表演的对比分析:

场次名称 剧情节点 传统表演特点 杨扬的创新处理
病吟 霍小玉病榻上质问李益 以“弱”为主,强调病态的憔悴与无助 弱中带刚,眼神凌厉,水袖动作刚劲,突出“怨”与“恨”
痴梦 梦中与李益重逢 梦境表演偏柔美,水袖动作舒缓 融入昆曲水袖功,通过“急甩”“缠绕”表现梦境的虚幻与惊醒后的落差
惊梦 鬼魂索命李益 强调恐怖氛围,动作夸张 眼神从“痴情”到“决绝”的瞬间转变,用“静”代替“动”,以眼神杀制造压迫感

这种“守正创新”的表演,既是对京剧传统的尊重,也是对艺术边界的探索,正如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所言:“表演既要像古人,又要像自己;既要演角色,又要演人生。”杨扬的霍小玉,正是在“像古人”与“像自己”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百年前的悲剧人物在当代舞台上焕发了新的光彩。

京剧《霍小玉》通过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而杨扬的演绎则为这一经典角色注入了当代女性的精神内核——她的痴情不是卑微的依附,她的刚烈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坚守与对命运的抗争,这种跨越时空的艺术共鸣,正是传统戏曲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霍小玉京剧杨扬

FAQs
问:京剧《霍小玉》与其他流派的“才子佳人”戏(如《红娘》《牡丹亭》)相比,在主题上有何独特之处?
答:京剧《霍小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悲剧性”的彻底性。《红娘》以“有情人终成眷属”为结局,强调反抗封建礼教的胜利;《牡丹亭》通过“还魂”实现生死相守,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而《霍小玉》则以霍小玉的死亡和李益的惊惧收场,悲剧根源不仅是李益的负心,更是整个封建社会对女性情感的漠视与压制,霍小玉的“痴”与“怨”最终无法撼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礼教枷锁,这种“无解的悲剧”使其更具现实批判深度。

问:杨扬在演绎霍小玉时,如何通过“眼神”这一表演要素塑造人物?
答:眼神是京剧表演的“灵魂”,杨扬在塑造霍小玉时,眼神的运用极具层次感:初见李益时,眼神含羞带怯,如“春水初生”;定情后,眼神明亮温润,如“皓月当空”;得知李益负心时,眼神由错愕转为愤怒,如“利刃出鞘”;病榻之上,眼神空洞却暗藏锋芒,如“寒星闪烁”;最终索命时,眼神怨毒决绝,如“鬼火燎原”,这种“眼神戏”的递进,不仅外化了霍小玉的情感变化,也让观众直观感受到其内心的“从爱到恨、从生到死”的极致体验。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