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定军山京剧唱段摘抄

《定军山》是京剧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讲述了老将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凭借智勇双全大败夏侯渊的故事,该剧以老生唱腔为主,高亢激越,展现了黄忠“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中多段唱段脍炙人口,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代表性唱段之一,这些唱词不仅推动了剧情发展,更通过精炼的语言塑造了黄忠沉稳果敢、武艺高强的形象,其唱腔设计更是融合了西皮流水的明快与西皮快板的铿锵,极具艺术感染力。

定军山京剧唱段摘抄

经典唱段摘抄及赏析如下表所示: | 唱腔板式 | 情感表达与人物塑造 | |--------------------------------------------------------------------------|------------|--------------------------------------------------------------------------------------| | “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 | 西皮流水 | 以鼓声为引,层层递进,展现黄忠战前沉着冷静、调度有方的老将风范,节奏明快,如战鼓催人。 | |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三军叫,大小儿郎听根苗:头通鼓,战饭造……” | 西皮导板转流水 | 导板抒发喜悦之情,流水板则转为战前动员,语言通俗如家常话,却透着将领的威严与自信。 | | “师爷说话言错掉,怎比关、张、赵、马、黄?某家言来你莫恼,你在营中掌钱粮,有朝一日功得了,我保你头上紫金梁。” | 西皮快板 | 面对师爷的质疑,黄忠以豪迈语气回应,既抬高了关、张等五虎上将,又安抚部下,凸显其顾全大局、宽厚仁义的性格。 | | “枪挑梁蒙如削草,刀劈夏侯似削瓜,来来来,杀战马,踏平夏侯渊的营门下!” | 西皮散板转快板 | 散板表现战场厮杀的凌厉,快板则直抒胸臆,展现黄忠武艺高强、势如破竹的气势,唱词如刀剑出鞘,锋芒毕露。 |

这些唱段的唱腔设计极具特色,以西皮流水为例,其节奏明快、字多腔少,以“垛板”形式推进,如“头通鼓,战饭造”四句,每句七字,句式规整,配合鼓点,营造出紧张有序的战前氛围;而西皮快板的板式更紧,吐字如珠,适合表现人物激昂的情绪,如“师爷说话言错掉”一段,通过连续的垛句,将黄忠的自豪与威严展现得淋漓尽致,老生唱腔中的“脑后音”和“擞音”在唱段中运用巧妙,如“七十又不服老”的“老”字,通过苍劲有力的脑后音,既体现了黄忠的年龄,又凸显其不服输的劲头,形成“刚中有柔”的独特韵味。

从人物塑造来看,唱词通过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使黄忠的形象立体丰满。“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一句,看似简单的叙事,却暗藏黄忠对战机的敏锐把握;“枪挑梁蒙如削草”则以夸张的比喻,凸显其武艺超群,不同于传统老将的迟暮形象,黄忠在这里是“宝刀未老”的典范,唱词中“某家言来你莫恼”的口语化表达,更是拉近了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让这位老将既有英雄气概,又不失人情味。

定军山京剧唱段摘抄

作为京剧艺术的瑰宝,《定军山》的唱段不仅是技艺的展示,更是精神的传递,从“头通鼓”的沉稳到“踏平夏侯渊”的豪迈,黄忠的形象通过唱腔与唱词的结合,成为京剧舞台上“老英雄”的经典符号,也为后世演员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滋养。

FAQs
Q:《定军山》中黄忠的唱段为何能成为经典?
A:黄忠唱段的经典性在于其“形神兼备”的艺术表达,唱词简洁有力,既推动剧情又塑造人物,如“头通鼓”一段以战鼓喻战阵,生动展现老将风采;唱腔设计贴合人物性格,西皮流水的明快与西皮快板的铿锵,凸显黄忠的智勇双全;唱段传递的“老当益壮”精神具有普世价值,易引发观众共鸣,故能历久弥新。

Q:学习《定军山》唱段需要注意哪些技巧?
A:学习《定军山》唱段需把握三点:一是气息控制,西皮板式节奏明快,需通过丹田发力保证气息连贯,如“四通鼓,把兵交”需字字铿锵;二是咬字行腔,老生唱腔讲究“字正腔圆”,如“老”字的脑后音、“巧”字的擞音,需精准把握发音位置;三是情感表达,唱段需体现黄忠的沉稳、豪迈与自信,避免单纯追求技巧而忽略人物性格的塑造。

定军山京剧唱段摘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