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杨宝森京剧失街亭诸葛亮角色塑造有何独到之处?

京剧《失街亭》作为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展现诸葛亮智慧与担当、马谡刚愎自用的悲剧性作品,而杨宝森先生对此剧的演绎,尤其是对诸葛亮这一角色的塑造,成为京剧老生行当的标杆,其“杨派”艺术韵味在剧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京剧 失街亭杨宝森

《失街亭》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街亭作为汉中咽喉,是蜀军粮道与退路的屏障,诸葛亮深知街亭重要性,本欲派经验丰富的魏延镇守,却因马谡立下军令状、夸下海口,最终改派其前往,马谡到任后,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据城而守”的劝谏,执意上山扎营,结果被魏国大将张郃切断水源,蜀军大乱,街亭失守,诸葛亮闻讯后,为严肃军纪,含泪斩马谡,随后安排空城计退敌,北伐大业也因此受挫,全剧围绕“失”字展开,既有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更有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尤其是诸葛亮在“知人善任”与“军法无情”间的抉择,赋予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杨宝森先生(1909-1959)是京剧“四大须生”之一,其创立的“杨派”以唱腔苍劲醇厚、韵味深沉著称,尤其擅长表现沉稳内敛、富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在《失街亭》中,他饰演的诸葛亮,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神化”处理,而是更突出其“人”的一面——既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也有面对失误的痛惜,更有对蜀汉江山的忧思,这种“以情带戏,寓情于声”的表演理念,让杨派的诸葛亮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

在唱腔设计上,杨宝森对诸葛亮的唱段进行了精心的艺术加工,两国交锋龙虎斗”【西皮导板】转【原板】的经典唱段,开篇“两国交锋龙虎斗”一句,起音高亢而不失沉稳,脑后音饱满,如同战场上的金戈铁马,瞬间将观众带入紧张的氛围;随后“龙虎斗”三字拖腔,运用擞音和颤音,既表现战事的激烈,又暗示诸葛亮内心的忧患,而“官居首相执掌帅印”一句,节奏放缓,唱腔醇厚,通过“稳、准、平”的行腔,凸显诸葛亮位高权重的身份与肩负的责任,当唱到“国家事,用我心,神鬼皆愁”时,杨宝森运用“擞音”和“气口”的变化,将诸葛亮对国事的焦虑、对马谡的失望交织在一起,字字含情,声声带泪,令人动容。

念白方面,杨宝森的诸葛亮以“韵白”为主,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在“斩马谡”一场中,当马谡被押上帐时,诸葛亮的念白“马谡!失守街亭,违我军令,若不按律施行,何以服众?”一句,声色俱厉,斩钉截铁,体现军法的威严;而随后“想先帝白帝城托孤之时,言犹在耳,今日你误我大事,叫孤怎对先帝之灵?”的念白,语气转为沉痛,声音略带颤抖,既有对先帝的愧疚,也有对马谡的痛惜,将“严”与“情”的矛盾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刚柔并济”的念白处理,避免了诸葛亮形象的“脸谱化”,使其更具人性温度。

京剧 失街亭杨宝森

表演身段上,杨宝森摒弃了刻意夸张的动作,以“稳、准、静”为核心,观星”一场,诸葛亮手持羽扇,立于帐中,目光深邃,时而捋髯沉思,时而抬头望天,通过细微的眼神和手势,表现其对战局的担忧与对未来的预判;而在“挥泪斩马谡”后,诸葛亮背身拭泪,缓缓转身,长叹一声,这一系列动作简洁而富有张力,将内心的悲痛与无奈无声地传递给观众,正如评论所言:“杨派的诸葛亮,不是‘神’,而是‘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智者。”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杨宝森在《失街亭》中的艺术特色,以下是其经典唱段与表演特点的对照分析:

唱段/表演环节 艺术特点 情感表达
“两国交锋龙虎斗”(【西皮导板】转【原板】) 起音高亢,脑后音饱满,拖腔运用擞音与颤音 战场形势的严峻,诸葛亮的忧患意识
“官居首相执掌帅印”(【西皮原板】) 节奏稳健,行腔醇厚,字字清晰 身份的尊贵,责任的重大
“马谡进帐见我主”(【西皮快板】) 字字铿锵,节奏急促,多用“炸音” 对马谡失守的愤怒,军法的严明
“忆昔当年皇叔在”(【二黄散板】) 声音低沉,拖腔绵长,气口细腻 对先帝的怀念,对失误的痛惜

《失街亭》不仅展现了京剧艺术的魅力,更通过杨宝森的演绎,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立体丰满的诸葛亮形象,杨派艺术之所以能够流传百年,正是因为其“以情动人”的创作理念,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正如杨宝森先生所言:“演戏要‘心里有’,才能‘身上有’。”他在《失街亭》中的每一个唱腔、每一句念白、每一个身段,都源于对人物的深刻理解,这种“心戏合一”的境界,成为后世演员学习的典范。

《失街亭》仍是京剧舞台上的常演剧目,而杨派传人对诸葛亮的演绎,始终秉承着杨宝森先生的艺术精髓,让这一经典角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失街亭》,我们不仅看到了京剧艺术的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义”“法”“情”的深刻内涵。

京剧 失街亭杨宝森

FAQs
Q1:杨派老生的艺术核心是什么?为什么杨宝森塑造的诸葛亮如此经典?
A:杨派老生的艺术核心是“唱腔苍劲醇厚,韵味深沉,以情带声”,杨宝森的嗓音条件并非天赋异禀,但他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将“脑后音”“擞音”“气口”等技巧运用自如,形成“低回婉转、含蓄蕴藉”的唱腔风格,在《失街亭》中,他摒弃了诸葛亮“神化”的塑造,转而突出其“人”的复杂性——既有智者的沉稳,也有长者的痛惜,更有统帅的无奈,这种“以情带戏”的表演理念,通过唱腔的抑扬顿挫、念白的刚柔并济、身段的简洁传神,将诸葛亮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因而成为经典。

Q2:京剧《失街亭》中,马谡与诸葛亮的人物关系如何通过表演体现?
A:在《失街亭》中,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是“师徒”与“君臣”的双重矛盾,杨宝森通过“对比表演”体现这一关系:在马谡立军令状时,诸葛亮的唱腔“劝将军,且息怒,暂纳牢骚”中带着一丝犹豫,念白“将军此去,街亭得失,干系非轻”则充满期许,表现对马谡的信任;当街亭失守后,唱腔“马谡小儿失街亭”的“炸音”与念白“若不按律施行,何以服众”的严厉,体现君臣间的法理对立;而在挥泪斩马谡时,颤抖的手与哽咽的唱腔“念先帝,白帝城,托孤语,叫孤怎对”,则流露出师徒间的情谊,这种“先扬后抑,刚柔并济”的表演,将两人关系的复杂性展现得入木三分。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