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豫剧周文选是否为“好人”这一问题时,需结合其生平事迹、艺术贡献及社会评价综合考量,周文选(1898-1968),河南商水人,豫剧“周派”创始人,工文武小生,其艺术生涯跨越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后,在豫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好人”,需从品德修养、艺术追求、社会影响及对他人态度等多维度分析,以下从具体事例展开论述。
品德修养:恪守戏德,重情重义
周文选的“好人”特质首先体现在其高尚的戏德上,旧时戏曲界等级森严,名角常摆架子,但他始终以“戏比天大,德重于艺”为信条,据《河南戏曲志》记载,1935年周文选随戏班在开封演出时,饰演《白蛇传》中的许仙,因搭档演员突发高烧无法登台,他主动延长自己的戏份,临时改演青蛇(通常由武旦应工),连续表演四小时未出错,台下观众为之动容,事后有同行劝他“何必自讨苦吃”,他却说:“观众买票是来看戏的,不是来看角儿耍脾气的,缺了谁,戏都散不了。”这种对艺术的敬畏和对观众的负责,在当时实属难得。
在个人生活中,周文选重情重义,对师友、同行多有帮扶,豫剧名陈素真的师父杨金玉晚年生活困顿,周文选不仅每月资助其生活费,还主动为其整理演出脚本,甚至在自己演出时特意提及“杨师父的戏艺才是根本”,帮助老艺人重获尊重,1942年河南大饥荒,他带领戏班赈灾义演三个月,将所得收入全部捐给灾民,自己却常年穿着打补丁的戏服,这种“达则兼济天下”的情怀,超越了普通艺人的境界,符合传统“好人”的道德标准。
艺术追求:精益求精,守正创新
作为艺术家,周文选对艺术的执着与贡献是其“好人”特质的另一重要体现,他幼年家贫,8岁入科班学戏,因嗓音条件一般,未被主攻小生的师父看好,但他并未气馁,每天凌晨在河边吊嗓子,寒冬腊月用雪水润喉,终创“刚柔并济”的“周派”小生唱腔,代表作《贩马记》《卷席筒》等至今仍为经典,他常说:“戏是角儿的命,角儿得对得起戏。”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本质上是对观众、对传统的尊重。
在创新上,周文选坚持“移步不换形”,20世纪50年代,豫剧改革浪潮中,有人主张完全摒弃传统程式,他却提出“老戏新演,新戏有根”,他主演的《朝阳沟》中,栓宝的唱腔既保留了豫剧的乡土气息,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节奏感,使年轻观众耳目一新,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收徒30余人,包括唐喜成、牛淑贤等豫剧名家,晚年还整理《周派小生表演技法》手稿,无偿赠予河南省戏曲学校,为豫剧传承奠定基础,这种“艺无止境,薪火相传”的精神,体现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
社会影响:德艺双馨,口碑载道
周文选的“好人”形象在民间亦有广泛印证,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加入“抗美援朝文艺宣传队”,深入战场慰问志愿军,在零下20度的雪地里为战士们演出《花木兰》,冻得手脚浮肿仍坚持谢幕三次,战士们回忆:“周先生的戏让我们忘了寒冷,觉得浑身都是劲儿。”这种家国情怀,使其艺术价值超越了舞台本身。
在个人品格上,他淡泊名利,拒绝为权贵演出,1948年,国民党某军官以重金邀其堂会,要求修改《秦香莲》结局,让陈世美与秦香莲“破镜重圆”,他断然拒绝:“戏里的善恶不能颠倒,戏外的人心更不能歪。”这种坚守原则的骨气,赢得了同行的敬佩,1968年病逝时,数千名群众自发前往送葬,戏班同行抬着其生前最爱的戏服灵柩,高唱《卷席筒》选段送别,场面感人至深。
争议与反思:时代局限下的“不完美”
以现代视角审视,周文选亦存在时代局限性,他对子女的教育较为严格,甚至有些“严苛”,次子周天因不愿学戏被他逐出家门,多年后才和解,但这更多是传统“望子成龙”观念的体现,与其“好人”本质并不冲突,他晚年对某些现代戏改革持保留态度,曾因《朝阳沟》中“银环下乡”的情节与导演争执,认为“姑娘家抛头露面太多”,这反映了其保守的一面,但出发点仍是“对传统艺术的保护”,并无恶意。
周文选“好人”特质与表现对照表
维度 | 具体表现 | 体现的“好人”特质 |
---|---|---|
戏德修养 | 主动补位救场、拒绝为权贵改戏、赈灾义演 | 敬业、正直、仁爱 |
艺术追求 | 创立“周派”唱腔、整理表演技法、无偿传授技艺 | 执着、奉献、传承 |
社会影响 | 慰问志愿军、坚守艺术原则、民间口碑载道 | 爱国、坚守、德艺双馨 |
个人品格 | 淡泊名利、帮扶同行、重情重义 | 低调、仗义、重情 |
德艺双馨的“好人”典范
综合来看,周文选是一位“好人”,他不仅以高尚的戏德、精湛的艺术赢得了同行的尊重和观众的喜爱,更以无私的奉献、坚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成为豫剧界的楷模,其时代局限性的存在,恰恰是历史人物的真实性体现,并不影响其“好人”的本质,正如豫剧评论家荆桦所言:“周文选的‘好’,在于他把‘做人’和‘唱戏’融成了一体——戏如其人,人如其戏,这便是艺术家的最高境界,也是‘好人’的最佳注脚。”
相关问答FAQs
Q1:周文选的“周派”小生艺术有何特点?对后世影响如何?
A:周文选的“周派”小生以“唱腔刚柔并济、表演细腻传神”著称,其唱腔融合了豫东调的豪放和豫西调的婉转,如《贩马记》中“兄弟窗前把书念”一段,既有小生的儒雅,又带武生的英气;表演上注重“以情带戏”,通过眼神、手势刻画人物内心,如《卷席筒》中的仓娃,将市井小民的狡黠与善良演绎得淋漓尽致,后世唐喜成、王善朴等名家均受其影响,其艺术风格至今仍是豫剧小生行当的重要流派,代表剧目被多次改编、搬上现代舞台。
Q2:周文选在豫剧传承中做出了哪些具体贡献?
A:周文选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整理传统剧目,他口述记录了50余部濒临失传的豫剧老戏,如《老阳山》《洛阳桥》等,手稿现藏于河南省戏曲研究院;二是培养后学,他打破门户之见,免费收教贫困子弟,创立“文选剧社”,培养出牛淑贤、谷秀荣等一代名角;三是推动戏曲教育,1956年参与河南省戏曲学校筹建,制定小生行当教学大纲,将“周派”表演经验系统化、理论化,为豫剧教育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