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与传播重镇,拥有京剧、越剧、沪剧、昆曲等多剧种的深厚积淀,近年来,为推动传统戏曲的当代传承与创新,上海推出多档戏曲综艺栏目,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通过多元化呈现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这些栏目既是对上海戏曲百年文脉的延续,也是探索传统艺术与当代媒介融合的实践。
经典栏目回顾中,《非常有戏》作为上海本土标杆性戏曲综艺,自2006年开播以来,以“名家领航、票友参与”为特色,每期邀请尚长荣、史敏等戏曲名家与票友同台竞技,通过“剧目展演+访谈互动”形式,既展现《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经典唱段的精髓,又讲述戏曲背后的传承故事,另一档《越女争锋》是国内首个越剧选秀综艺,自2006年首季以来历经四季,通过“新秀选拔+导师点评+剧目创排”模式,发掘出李旭丹、王婉娜等越剧新势力,其融合现代舞美技术与年轻叙事的《梁祝》《五女拜寿》改编版,让越剧艺术突破地域与年龄圈层。
面对年轻受众的审美需求,上海戏曲综艺积极拥抱新媒体与跨界融合,网络综艺《青春工场·戏曲新势力》以“Z世代戏曲实验室”为定位,在B站等平台推出“戏腔改编挑战”“戏曲手势舞教学”等互动板块,年轻演员将沪剧《罗汉钱》选段融入Rap,或将京剧脸谱与国潮彩妆结合,单期播放量超千万,SMG与东方卫视联合打造的《国风新唱》,邀请周深、霍尊等流行歌手与戏曲演员合作,如越剧《碧玉簪》与流行音乐的混搭演绎,实现“破圈”传播。
这些栏目不仅成为戏曲非遗的“活态传承”载体——沪剧《芦荡火种》、昆曲《牡丹亭》等通过综艺化呈现被更多观众熟知,更通过“戏曲进校园”“线下演出联动”等形式,培养出超百万年轻戏曲爱好者,数据显示,《越女争锋》第四季观众中18-35岁占比达62%,带动上海大剧院戏曲票房同比增长35%,彰显了传统艺术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
主要上海戏曲综艺栏目概览
栏目名称 | 类型 | 播出平台 | 特色 | 代表嘉宾/作品 |
---|---|---|---|---|
《非常有戏》 | 竞技访谈类 | SMG | 名家票友互动,传承故事 | 尚长荣、史敏;《霸王别姬》 |
《越女争锋》 | 选秀竞技类 | SMG/浙江卫视 | 越剧新星选拔,现代舞美 | 李旭丹、王婉娜;《梁祝》 |
《青春工场·戏曲新势力》 | 网络综艺 | B站 | 年轻化表达,跨界改编 | 改编沪剧《罗汉钱》+Rap |
《国风新唱》 | 跨界合作类 | 东方卫视 | 流行歌手与戏曲演员融合 | 周深、霍尊;越剧《碧玉簪》混搭 |
FAQs:
Q1:上海戏曲综艺栏目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的边界?
A1:平衡传统与创新需遵循“守正不守旧、创新不离根”原则,内容上,保留戏曲“唱念做打”核心技艺,如《越女争锋》要求选手严格遵循越剧流派唱腔;形式上,引入现代舞台技术(AR虚拟背景、沉浸式剧场)但服务于剧目表达,而非喧宾夺主,邀请老艺术家担任艺术顾问,确保创新不偏离戏曲美学本质,如《非常有戏》中尚长荣对年轻演员“眼神运用”“身段规范”的指导,既保留传统韵味,又通过综艺化叙事增强观赏性。
Q2:针对年轻观众对戏曲“节奏慢、听不懂”的刻板印象,上海戏曲综艺有哪些针对性举措?
A2:一是“内容贴近化”,选取年轻人熟悉的题材,如《青春工场》将《白蛇传》改编为“职场版白素贞”,引发共鸣;二是“互动体验化”,在节目中设置“戏曲手势舞挑战”“戏腔歌词填空”等互动环节,降低参与门槛;三是“传播碎片化”,截取精彩唱段制作15秒短视频,搭配“3分钟了解京剧脸谱”等科普内容,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传播,让戏曲“轻量化”触达年轻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