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公园里,总能看到一群头发花白的身影,她们或提着收音机,或拿着折扇,咿咿呀呀地唱着《穆桂英挂帅》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或是《花为媒》的“报花名”,她们是社区里人尽皆知的“戏曲老妈妈”,岁月在她们脸上刻下沟壑,却挡不住眼里的光——那是对戏曲的热爱,也是被戏曲滋养出的“福”气。
这份“福”,首先藏在“同好相伴”的温暖里,退休前,她们是车间女工、学校教师、家庭主妇,生活被工作和琐事填满,鲜少有自己的天地,退休后,戏曲成了她们的“社交密码”,社区活动室里,她们凑成“戏班子”:张阿姨擅长青衣,一板一眼像模像样;李奶奶是“老行家”,能准确指出唱腔的细微差别;王阿姨负责后勤,总能备好润嗓的胖大海,有人记不住词,大伙儿你一句我一句地补;有人走错身段,就放慢动作反复练习,她们为了一场社区演出,能顶着烈日排练半个月,休息时坐在一起聊戏曲人物,谈“包青天”的刚正,“白素贞”的痴情,笑声能传遍整个楼道,这种“因戏相聚”的情谊,让独居的张奶奶不再觉得孤单,她说:“以前下班回家只有电视声,现在推开门就有姐妹的唱腔,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这份“福”,也显现在“老有所乐”的活力中,戏曲对她们来说,不只是消遣,更是“健身良方”,唱戏要讲究“气沉丹田”,每天清晨吊嗓子、练呼吸,让她们肺活量比同龄人更好;水袖翻飞、台步走位,锻炼了四肢的协调性,王阿姨68岁了,还能连续转八个圈不晕,更难得的是,戏曲让她们的心态永远年轻,她们唱《天仙配》时,会为“七仙女”的勇敢感动;唱《打金枝》时,会调侃“郭子仪”的福气,有次社区办“戏曲文化节”,70岁的刘阿姨扮上《贵妃醉酒》的杨贵妃,水袖轻扬,眼神流转,台下的年轻人拍手叫好,她笑着说:“谁说老了就得在家带孙子?我也能当‘大明星’!”这份对生活的热乎劲儿,让岁月在她们身上仿佛慢了下来。
更深层看,这份“福”是“文化传承”的底气,老妈妈们大多是听着戏曲长大的,从评剧、京剧到河北梆子,信手拈来,她们成了戏曲的“活教材”,暑假里,她们教小区里的孩子唱“刘海砍樵”,用方言讲戏曲故事;短视频平台上,她们拍自己唱戏的片段,配文“老戏骨的新玩法”,竟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有个00后姑娘留言:“原来奶奶们这么酷!我也想学《女驸马》。”李奶奶知道后,乐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这老调调还能吸引年轻人,这是咱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丢啊!”她们用自己的热爱,让戏曲在烟火气里“活”了起来,也让这份文化记忆有了温度。
这些“戏曲老妈妈”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但她们在咿呀唱腔里找到了晚年的价值,在戏文故事里读懂了人生的通透,在姐妹相伴的日子里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这份被戏曲浸润的“福”,平淡却绵长,像一壶温了又温的老酒,越品越有滋味。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说戏曲是老年女性晚年生活的“福气”?
A1:戏曲对老年女性而言,是集精神寄托、社交联结、身心锻炼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福祉”,精神上,戏文中的善恶美丑、家国情怀能引发共鸣,让她们在唱戏中抒发情感、获得满足感;社交上,社区戏班、戏曲活动让她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缓解孤独;身体上,吊嗓子、练身段能锻炼呼吸系统和肢体协调,延缓衰老;文化上,她们通过戏曲传承传统文化,在与年轻一代的互动中实现“老有所为”,这种被需要、被认可的感觉,正是晚年生活最珍贵的“福气”。
Q2:老年朋友想学戏曲,有哪些适合入门的剧种和技巧?
A2:入门剧种可选择唱腔相对简单、节奏明快的剧种,如评剧(如《刘巧儿》唱词口语化,易学)、黄梅戏(如《夫妻双双把家还》旋律轻快),或京剧中的梅派唱腔(如《贵妃醉酒》婉转细腻,适合初学者),技巧上,建议先从“呼吸练习”开始(如腹式呼吸,增强气息支撑),再跟着音频学唱基本板式(如京剧的“西皮流水”、评剧的“慢板”);可从经典选段入手,先模仿唱腔,再记歌词、学身段;加入社区戏曲社团或老年大学戏曲班,在老师指导和同伴互助中进步,避免因方法不当损伤嗓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