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玉衡(1929-2012),京剧马派老生艺术的杰出传承者,师从京剧艺术大师马连良先生,深得马派“潇洒飘逸、韵味醇厚”的艺术精髓,他不仅以《定军山》《捉放曹》《赵氏孤儿》等经典剧目享誉舞台,更将毕生精力投入马派艺术的传承与教学,培养出一大批活跃在当今京剧舞台的中坚力量,其弟子或承袭衣钵成为院团台柱,或投身桃李满天下,共同构筑起马派艺术在当代的传承脉络,为京剧艺术的延续与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于玉衡的弟子群体规模可观,遍布全国各大京剧院团、艺术院校及基层文艺团体,他们或专攻马派老生,或涉猎其他行当却深得马派艺术神韵,在表演、教学、研究等领域各展所长,为清晰呈现其弟子阵容及艺术成就,特整理主要弟子信息如下:
序号 | 弟子姓名 | 行当 | 代表剧目 | 艺术成就与贡献 |
---|---|---|---|---|
1 | 李崇林 | 老生 | 《四郎探母》《赵氏孤儿》 | 国家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原团长,第12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复排《春秋配》《三娘教子》等马派经典,培养青年演员数十名。 |
2 | 张克 | 老生 | 《准河营》《状元媒》 | 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马派领军人物,第19届、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得主,举办多场马派个人专场,整理《马连良唱腔选集》。 |
3 | 朱强 | 老生 | 《群英会·借东风》《打鱼杀家》 | 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融合马派“帅”与自身“润”,形成独特风格,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编写《马派老生表演教程》。 |
4 | 董德光 | 老生 | 《定军山》《阳平关》 | 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深得马派“靠把老生”精髓,长期致力于马派剧目在江南地区的传播,主演《大唐贵妃》等新编戏。 |
5 | 陈升旭 | 老生 | 《桑园会》《乌龙院》 | 云南省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扎根西南边疆30余年,培养云南本土京剧人才,复排《南天门》等传统戏,推动京剧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 |
6 | 康清泉 | 老生 | 《捉放曹》《断臂》 | 河北省京剧院退休演员,以“唱念做打”扎实著称,在河北基层院团推广马派艺术,参与《响九霄》等新编剧目创作。 |
7 | 王越 | 老生 | 《胭脂宝褶》《法门寺》 |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研究生导师,专注于马派理论研究与教学,发表《马连良表演艺术探析》等论文,指导学生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 |
在这些弟子中,李崇林、张克、朱强堪称马派艺术当代传承的“三驾马车”,各自以不同方式延续着于玉衡的艺术薪火,李崇林作为“科班出身”的代表,1960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师从王少楼、贯大元等名家,后正式拜在于玉衡门下,他深谙马派“字正腔圆、气度恢弘”的要义,不仅将《赵氏孤儿》中的“程婴救孤”演绎得感人至深,更在担任北京京剧院团长期间,推动复排了《三娘教子》《游龙戏凤》等濒临失传的马派小戏,为传统剧目的“复活”倾注心血,他常说:“师父教我的不仅是‘怎么演’,更是‘为什么这么演’——马派艺术的根,在‘人物’二字。”这种对人物内心的精准把握,也成为他教学的核心理念。
张克则是“跨界传承”的典范,他早年学习武生后改工老生,1981年拜于玉衡为师时已颇具舞台经验,在于玉衡的悉心指导下,他将武生的身段功底融入老生表演,形成了“唱念做打皆具张力”的个人风格,在《准河营》中,他饰演的蒯彻“念白如珠,身段如风”,将马派“白口清脆、节奏明快”的特点发挥到极致;而在《状元媒》中,他又以“唱腔婉转、情感细腻”展现马派“文戏武唱”的兼容性,作为天津青年京剧团的掌门人,张克不仅领衔主演《西安事变》《华子良》等现代戏,更连续三年举办“马张优秀传统剧目展演”,让年轻观众近距离感受马派艺术的魅力,他提出“老戏新演、新戏老演”的理念,既保留马派经典的神韵,又赋予其符合当代审美的表达。
朱强则在“教学相长”中开辟了马派传承的新路径,他1987年拜于玉衡为师,深得师父“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真传,在《群英会·借东风》中,他饰演的诸葛亮“羽扇纶巾、气定神闲”,将马派“儒雅中见风骨”的气质演绎得淋漓尽致,不同于专注于舞台的师兄,朱强长期投身教育事业,在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多所院校任教,他结合多年舞台经验,编写出《马派老生身谱与口诀》等教材,将抽象的艺术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他带领学生深入社区、高校开展“京剧进校园”活动,用短视频、情景剧等形式普及马派知识,让年轻一代在轻松的氛围中爱上京剧,他曾说:“师父常说‘艺术要传下去,先要走进去’,我做的就是把马派艺术从‘舞台’请到‘课堂’,再从‘课堂’送到‘年轻人心里’。”
于玉衡的弟子们,如同散落的星火,在全国各地延续着马派艺术的辉煌,他们或坚守舞台,以精湛演技诠释经典;或扎根讲台,以言传身教培育新人;或深入基层,以艺术服务温暖人心,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他们都始终铭记于玉衡“德艺双馨、传承有序”的教诲,将马派艺术的“魂”——那份对传统的敬畏、对人物的尊重、对创新的追求——融入每一次表演、每一堂课、每一次传播中,正是这种薪火相传的坚守,让百年马派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也为京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FAQs
-
问:于玉衡的弟子主要分布在哪些院团和院校?他们在传承马派艺术中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答:于玉衡的弟子广泛分布于北京京剧院、天津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等国家级院团和重点艺术院校,李崇林、朱强等在北京京剧院及艺术院校,以舞台实践和系统性教学为主,通过复排经典剧目、编写教材培养青年演员;张克作为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侧重舞台创新与跨界传播,通过举办专场、整理唱谱推动马派艺术与当代审美结合;董德光、陈升旭等则在地方院团扎根,致力于马派艺术在基层和边疆地区的普及,形成“中央+地方”“舞台+教育”的立体传承网络。 -
问:马派艺术在当代传承中面临哪些挑战,于玉衡的弟子们是如何应对的?
答:马派艺术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年轻观众审美多元化导致传统剧目吸引力下降、传承人才断层(尤其缺乏兼具表演与教学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经典剧目创新难度大(易陷入“改则失味、守则板滞”的困境),对此,于玉衡的弟子们采取多元应对:一是“守正创新”,如张克在《赵氏孤儿》中保留马派“唱念做打”核心程式,同时优化舞台节奏,增强现代观众的代入感;二是“跨界传播”,朱强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京剧小课堂”,用年轻人熟悉的语言解读马派“白口”“身段”等技巧,单条视频播放量超百万;三是“梯队建设”,李崇林牵头成立“马派艺术传承基地”,通过“师带徒”“名家工作室”机制,为青年演员提供“舞台实践+理论研讨”的双轨培养,确保马派艺术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