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长坂坡究竟讲述了怎样的传奇故事?

京剧《长坂坡》是中国传统京剧经典剧目之一,取材于中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以“长坂坡之战”为背景,集中展现了赵云忠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和刘备仁德爱民的政治品格,是京剧“三国戏”中武戏与文戏结合的代表作,至今仍在舞台上久演不衰。

京剧长坂坡讲了什么

故事背景与情节脉络

东汉末年,曹操统一北方后,挥师南下攻打荆州,刘琮不战而降,刘备携新野、襄阳十余万百姓南逃,因行动迟缓,被曹操五千精骑在当阳长坂坡追上,刘备家眷在混乱中失散,其子阿斗(刘禅)与甘夫人被曹军围困,刘备自身亦险些被俘,在此危急关头,刘备麾下大将赵云临危受命,单枪匹马冲入曹军重围,历经血战,最终成功救出甘夫人与阿斗,保住了刘备的血脉与根基。

主要情节展开

临危受命,寻主救主
刘备败走长坂坡,身边仅数十骑,家眷皆失散,赵云因保护甘夫人和阿斗的后路被冲散,刘备误以为赵云已投奔曹操,痛心疾首,此时赵云恰好杀回,见到刘备后泣血陈述:“云自天明战至日暮,不得主母与小主人,四方寻觅;贼势浩大,只得冲开条路,寻寻去也。”刘备闻言感动,命赵云务必救出甘夫人和阿斗。

单骑冲阵,七进七出
赵云匹马单枪直入曹军阵营,如入无人之境,他首先遇到曹操麾下名将张郃,交锋十余回合,张郃不敌败走;后又遭遇文聘,亦将其刺落马下,曹军见赵云勇猛,竟无人敢挡,纷纷避让,曹操在山上见赵云所向披靡,惊叹“真虎将也”,下令务必生擒,不得放箭,这使得赵云得以在曹军中纵横驰骋,连续“七进七出”,杀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斩杀曹军无数。

寻得甘夫人,护送脱险
赵云在乱军中找到甘夫人,甘夫人告知阿斗已被怀抱逃走,但下落不明,赵云便将甘夫人护送到刘备身边,然后再次折返寻找,此时曹操见赵云反复冲杀,疑心刘备在附近,亲自率军搜索,与赵云在长坂坡相遇,赵云奋力杀退曹操追兵,最终在一口枯井旁找到糜夫人与阿斗,糜夫人见赵云救主心切,又恐拖累其行动,将阿斗托付给赵云后,投井自尽,赵云推倒土墙掩盖枯井,怀抱阿斗再次杀出重围。

京剧长坂坡讲了什么

阿斗得救,刘备摔子表仁德
赵云怀抱阿斗冲出重围,见到刘备后“双手奉上阿斗”,刘备接过孩子,竟掷于地上,怒道:“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赵云慌忙抱起阿斗,泣拜:“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这一“摔子”情节,虽为艺术加工,却深刻展现了刘备“仁德”的政治形象——以将士性命为重,而非骨肉亲情,既收买了人心,也凸显了其作为领袖的格局。

人物形象与艺术特色

《长坂坡》通过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明的舞台表演,塑造了多个经典人物形象:

人物 身份 性格特点 关键情节/表演亮点
赵云 蜀汉五虎将之一 忠勇、沉稳、果敢 “七进七出”的武打戏、“抱阿斗”的沉稳身段
刘备 蜀汉开国皇帝 仁德、爱民、重情义 “摔子”情节展现政治智慧
曹操 魏王 雄才大略、惜才多疑 山观战时惊叹赵云勇猛
甘夫人 刘备正妻 柔弱、刚烈、深明大义 托付阿斗后投井自尽
糜夫人 刘备侧室 坚毅、舍己为人 枯井旁托孤,以身殉节

在艺术表现上,《长坂坡》以武戏为核心,集中展现了京剧武生的表演精髓,赵云的“起霸”(出征前的整装动作)、“走边”(夜间潜行的身段)、“开打”(武打套路)等程式化动作,配合“长坂坡”“汉津口”等经典锣鼓点,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尤其是“七进七出”的武打设计,通过演员翻、腾、跌、扑的高难度技巧,将赵云的勇武与忠诚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京剧武戏的典范,剧中刘备的唱腔(如西皮散板)和念白,则体现了文戏的细腻,通过“摔子”时的情感爆发,塑造其仁德领袖的形象。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长坂坡》中赵云“七进七出”是真实历史吗?
A1:并非真实历史。《三国志》中仅记载“(赵云)身抱弱子,保护甘夫人,皆得免难”,并未提及“七进七出”的具体情节。“七进七出”是《三国演义》的艺术加工,旨在突出赵云的勇猛,京剧在小说基础上进一步夸张,通过程式化的武打表演,将这一情节舞台化,成为展现武生功夫的经典桥段,虽非史实,却符合人物性格和戏剧逻辑,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场面。

京剧长坂坡讲了什么

Q2:《长坂坡》中刘备“摔子”的情节,为何能体现其“仁德”?
A2:“摔子”情节虽为虚构,却深刻揭示了刘备的政治智慧与仁德形象,刘备携民渡江,核心是“以民为本”,将士是其实现政治理想的基石,当赵云九死一生救回阿斗时,刘备“掷子于地”,表面斥责“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实则向众将士传递“将士性命重于亲子”的信号,既安抚了赵云,又彰显了其“爱民惜才”的领袖胸怀,这一行为虽违背常理,却符合刘备作为政治家的形象,成为京剧塑造人物性格的神来之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