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这座坐落于江汉平原腹地的水乡小城,自古便有着“戏码头”的美誉,楚风汉韵在此交融,地方戏曲的种子深深扎根于这片沃土,在这片土地上,郭孝明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名字——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的代表性传承人,是潜江戏曲舞台上的“台柱子”,更是无数戏曲爱好者心中“把戏唱进了骨子里”的艺术家,从田间地头的草台班子到国家级剧场的璀璨灯光,郭孝明用六十余年的戏曲人生,书写了一段与潜江戏曲血脉相连的传奇。
草根起步:与戏曲结缘的少年时代
1948年,郭孝明出生于潜江市总口农场的一个普通农家,那时的江汉平原,农闲时节最热闹的莫过于村口的“草台戏”,锣鼓一响,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便会搬着板凳赶来看戏,而年幼的郭孝明总是挤在最前排,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台上演员的一招一式,尤其是那些武生翻跟头、花旦甩水袖的场面,常常让他看得入了迷,12岁那年,潜花戏剧团(潜江市花鼓剧团前身)到村里招学员,郭孝明瞒着家人偷偷报了名,起初,家人反对“唱戏是下九流”的旧观念,但郭孝明坚持“台上的戏比田里的活有意思”,最终靠着“只要能学戏,吃再多苦都行”的执着,踏上了戏曲之路。
初入剧团,郭孝明从基本功练起:压腿、下腰、翻跟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嗓子,练到嗓子沙哑、双腿打颤是常事,因为家境贫苦,他连一双像样的练功鞋都没有,就穿着草鞋在土坝子上练,脚磨出血泡就挑破继续,血水和泥土混在一起,结成厚厚的痂,师傅见他肯吃苦,便倾囊相授,不仅教他唱腔、身段,更告诉他“唱戏要唱情,演戏要演人”——这句话,成了他后来艺术生涯的座右铭,15岁那年,他在传统戏《站花墙》中饰演男主角王玉林,凭借清亮高亢的唱腔和质朴自然的表演,第一次让观众记住了这个“会演戏的乡下娃”。
磨砺精进:在传统与创新中扎根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俗称“花鼓子”,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起源于清中叶的江汉平原,最初是农民劳动之余的“打花鼓”“小曲坐唱”,后逐渐吸收汉剧、楚剧的表演元素,形成了“唱、念、做、打”俱全的剧种,郭孝明的艺术之路,正是对这一传统剧种不断挖掘、传承与创新的过程。
在唱腔上,他深得荆州花鼓戏“草台腔”的精髓——高亢嘹亮如田埂上的山歌,婉转细腻似水乡的流水,他尤其注重“以情带声”,比如在《秦香莲》中饰演陈世美,从最初的“得意忘形”到最后的“悔恨交加”,他通过唱腔的强弱变化、节奏快慢,将人物的内心挣扎层层展现:当“见皇姑”一段,唱腔陡然拔高,带着几分傲慢;而当“见香莲”时,声音又突然低沉,带着颤抖的哽咽,让观众仿佛能看到他眼中的泪光,在表演上,他打破了传统戏曲“程式化”的束缚,更贴近生活真实,比如在《打鸟》中饰演三毛箭,他融入了潜江农村小伙的俏皮与憨厚,走路带风、眼神灵动,连甩辫子的动作都带着泥土的鲜活气息,让观众忍俊不禁的同时,又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质朴。
改革开放后,传统戏曲面临市场萎缩的困境,郭孝明没有“抱残守缺”,而是积极推动花鼓戏的创新,他参与创作的新编历史剧《仇大姑娘》,将传统唱腔与现代音乐元素结合,用花鼓戏讲述“反封建包办婚姻”的现代主题,演出时场场爆满;他主演的现代戏《家庭公案》,聚焦农村邻里矛盾,台词全是潜江方言,唱腔借鉴了民间小调“薅草歌”,让乡亲们看得“亲切得像身边的事”,这些创新,不仅让花鼓戏“活”了起来,更让年轻一代看到了传统戏曲的魅力。
薪火相传:让花鼓戏在新时代生根发芽
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郭孝明深知“一个人的戏唱得再好,不如让一代人都爱上戏”,从2000年起,他主动担任潜江市花鼓戏团的“艺术指导”,并走进校园、社区开班授课,教孩子们唱花鼓戏,他常说:“花鼓戏是潜江的‘根’,丢了根,就丢了魂。”在潜江江汉艺术职业学院,他牵头成立了“花鼓戏表演班”,亲自编写教材,从发声练习到身段训练,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地教,学生李婷记得,郭老师教《站花墙》时,让她对着镜子练眼神,“眼神要像说话一样,要让观众知道王玉林在想什么”,练得眼睛酸了,郭老师就用自己的手给她按摩,还说“唱戏苦,但苦中有乐,戏比天大”。
郭孝明的学生中,有的成了剧团的骨干,有的在戏曲比赛中获奖,更多的人成为了花鼓戏的“粉丝”,他还推动“戏曲进校园”活动,让潜江多所中小学开设了花鼓戏兴趣课,孩子们不仅能唱《刘海砍樵》选段,还能简单化妆、表演身段,2018年,他带领团队排演的花鼓戏《江姐》进京演出,当“红梅赞”的唱腔响起时,北京观众起立鼓掌,那一刻,郭孝明流下了眼泪:“这说明,咱潜江的花鼓戏,也能唱响全国!”
以下为郭孝明部分代表剧目及艺术特色简表:
剧目名称 | 角色类型 | 艺术特色 | 成就/影响 |
---|---|---|---|
《站花墙》 | 小生 | 唱腔婉转细腻,表演质朴自然,将王玉林的憨厚与深情刻画入微 | 成为剧团“看家戏”,连续演出超300场,获湖北省戏曲展演一等奖 |
《秦香莲》 | 老生(陈世美) | 以“情”带声,通过唱腔变化展现人物从傲慢到悔恨的复杂心理 | 被誉为“湖北陈世美最佳扮演者”,入选“湖北地方戏曲经典剧目” |
《打鸟》 | 丑角(三毛箭) | 融入潜江方言与小调,表演活泼俏皮,充满生活气息 | 成功塑造了“接地气”的农村青年形象,成为花鼓戏丑角代表作 |
《江姐》 | 旦角(江姐) | 创新传统唱腔,融入美声元素,将革命者的坚毅与柔情完美结合 | 进京演出获“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奖”,让花鼓戏登上国家级舞台 |
戏比天大的坚守者
从12岁的懵懂少年到80岁的古稀老人,郭孝明把一生都献给了潜江的戏曲舞台,他常说:“我郭孝明就是个唱戏的,戏比天大。”这句话,是他对自己人生最朴素的概括,也是对潜江戏曲最深沉的热爱,虽然他已很少登台,但只要剧团有演出,他总会坐在台下,看着年轻演员们唱着花鼓戏,眼神里满是欣慰,潜江的戏曲舞台或许没有大都市的繁华,但在郭孝明和无数像他一样的传承者手中,荆州花鼓戏这朵“水乡之花”,正以更鲜活、更动人的姿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相关问答FAQs
问:郭孝明在荆州花鼓戏的传承中,除了教学,还有哪些重要贡献?
答:郭孝明在传承荆州花鼓戏方面,除了坚持教学、培养年轻演员外,还致力于传统剧目的挖掘与整理,他带领团队走访江汉平原各地的老艺人,记录濒临失传的传统唱腔和表演程式,整理出《荆州花鼓戏传统剧目选》《花鼓戏唱腔集》等资料,为戏曲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他积极参与新编剧目创作,将现代生活融入传统戏曲,推动花鼓戏从“老戏老唱”向“老戏新唱”转变,增强了剧种的时代生命力。
问: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兴趣不高,郭孝明是如何看待并应对这一问题的?
答:郭孝明认为,年轻一代对传统戏曲兴趣不高,并非戏曲本身过时,而是“我们没有把好戏送到他们面前”,他主张“让戏曲走近年轻人”:创新表演形式,比如在传统戏中加入现代音乐、灯光效果,或用短视频平台发布花鼓戏片段,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传播;降低戏曲“门槛”,比如在校园开设兴趣班,让孩子们从学唱一句、学做一个动作开始,感受戏曲的魅力,他曾说:“只要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学,我就一直教下去,这是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