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深受观众喜爱,在众多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宋桂玲先生以其卓越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豫剧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她所饰演的《坐轿》中的周凤莲,更是成为豫剧舞台上难以逾越的经典,将传统闺门旦的表演推向了新的高度。
宋桂玲先生(1925-2010)是豫剧祥符调的杰出代表,自幼跟随母亲学习豫剧,后拜入豫剧名家陈素真门下,深得其真传,她的嗓音甜润明亮,扮相端庄秀丽,表演细腻传神,尤其擅长塑造大家闺秀、贤妻良母等角色,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她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而《坐轿》中的周凤莲,无疑是她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这一角色出自传统剧目《抬花轿》,讲述的是明朝时期,尚书之女周凤莲在出嫁途中坐轿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通过细腻的心理活动和生动的舞台表演,展现了一个待嫁少女的娇羞、聪慧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坐轿》一折的核心在于“坐轿”这一动态场景的舞台呈现,传统戏曲中,轿子往往通过简单的道具和演员的表演来象征,而如何让观众感受到轿子的晃动、路途的远近以及人物的情绪变化,是对演员功力的极大考验,宋桂玲先生在表演中,将程式化的动作与真实的生活体验完美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轿功”,她的表演中,轿子的晃动并非简单的身体摇摆,而是通过腰部的控制、脚步的轻重、眼神的配合,以及水袖的运用,层次分明地展现出不同路况下的轿子动态:平路时的稳健,上坡时的费力,下坡时的轻快,以及遇到颠簸时的惊慌,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位,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富有舞蹈美感,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真切感受到周凤莲坐轿时的真实体验。
在人物塑造上,宋桂玲先生对周凤莲的把握堪称入木三分,周凤莲作为一个出身官宦之家、即将出嫁的少女,她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对未知婚姻的些许忐忑,也有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既有大家闺秀的矜持与教养,又不失少女的天真与活泼,宋桂玲先生通过细腻的眼神、微妙的表情和富有层次感的唱腔,将人物内心的这些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唱段“坐轿来喜洋洋”中,她的声音明亮欢快,节奏明快,将周凤莲出嫁时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恰到好处;而当轿夫们开玩笑、调侃时,她又通过略带羞涩的眼神和轻嗔薄怒的表情,展现了大家闺秀的矜持与机智,让人物形象瞬间鲜活起来,她的表演中,没有刻意夸张的煽情,而是通过细节的刻画,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人物的情感波动,产生强烈的共鸣。
唱腔是豫剧艺术的核心,宋桂玲先生的唱腔更是独具魅力,她深得祥符调的精髓,嗓音甜美圆润,行腔婉转流畅,既有豫东调的高亢激昂,又有豫西调的缠绵细腻,形成了自己清新自然、刚柔并济的演唱风格,在《坐轿》中,她的唱腔设计丰富多变,既有叙事性的【二八板】,也有抒情的【慢板】,还有活泼的【流水板】,她根据剧情的需要和人物的情感变化,灵活运用不同的板式和节奏,使唱腔既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又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表现周凤莲看到沿途美景时的喜悦心情时,她运用明快的【流水板】,唱腔跳跃灵动,如同山间清泉,叮咚作响;而在表达对父母的不舍时,她又转入深情的【慢板】,声音低回婉转,情感真挚动人,让听众为之动容。
除了个人的精湛表演,宋桂玲先生在《坐轿》一折中还注重与配角的默契配合,轿夫作为剧中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表演不仅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也为周凤莲的情感表达提供了重要的参照,宋桂玲先生与轿夫的配合堪称天衣无缝:当轿夫们步伐稳健时,她的表演从容自若;当轿夫们故意颠簸开玩笑时,她的表演则带有几分娇嗔与无奈,两者之间的互动既充满了生活气息,又富有喜剧色彩,为整个剧目增添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这种默契的配合,源于她对舞台节奏的精准把握和对人物关系的深刻理解,使得整个舞台表演浑然一体,极具观赏性。
宋桂玲先生的《坐轿》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精湛的表演技艺,更在于她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她在继承祥符调传统表演程式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生活的体验,赋予了传统剧目新的生命力,她的表演既有传统的韵味,又有现代的审美,使得这一经典剧目能够跨越时代的界限,受到不同年龄层观众的喜爱,她还将自己的表演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一代,为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宋桂玲先生已经离我们而去,但她的艺术精神和她所塑造的周凤莲形象,依然深深地印在观众的心中。《坐轿》作为豫剧传统剧目的代表,不仅展现了豫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通过宋桂玲先生等一代代艺术家的不懈努力,豫剧这门古老的艺术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绽放异彩。
宋桂玲艺术生涯与《坐轿》相关节点表
时间节点 | 艺术事件 | 与《坐轿》相关成就 |
---|---|---|
1930年代 | 拜入陈素真门下,学习祥符调 | 深得传统闺门旦表演精髓,为《坐轿》表演奠定基础 |
1950年代 | 主演《抬花轿》全剧 | 塑造周凤莲形象,形成独特的“轿功”表演风格 |
1960年代 | 赴各地演出《坐轿》一折 | 扩大豫剧祥符调影响力,《坐轿》成为代表作之一 |
1980年代 | 收徒传艺,教授《坐轿》表演 | 将“轿功”及人物塑造经验传承给年轻演员 |
2000年代 | 参与豫剧经典剧目音像录制 | 留下《坐轿》影像资料,成为后世学习范本 |
相关问答FAQs
Q1:宋桂玲在《坐轿》中的“轿功”有哪些独特的技巧?
A1:宋桂玲的“轿功”是她多年舞台实践的艺术结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腰腿功”,通过腰部的灵活控制和腿部力量的精准运用,模拟轿子在平地、上坡、下坡等不同路况下的晃动幅度和频率,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轿子的动态;二是“眼神功”,配合轿子的晃动,眼神时而专注前方,时而左右顾盼,时而羞涩低垂,既展现了周凤莲的大家闺秀风范,又传递出内心的情感变化;三是“水袖功”,通过水袖的抛、接、绕、抖等动作,既美化了舞台画面,又增强了表演的层次感,例如在轿子颠簸时,水袖的甩动既表现出人物的惊慌,又起到了平衡身体的作用,这些技巧并非简单的动作堆砌,而是与人物性格、剧情发展紧密结合,形成了“形神兼备”的表演特色。
Q2:《坐轿》为何能成为豫剧经典折子戏,其艺术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A2:《坐轿》能够成为豫剧经典折子戏,主要源于其多方面的艺术价值:在人物塑造上,它通过“坐轿”这一日常场景,细腻展现了待嫁少女的复杂心理,既有共性化的娇羞与期待,又有个性化的聪慧与活泼,人物形象立体丰满;在表演艺术上,它集中展现了豫剧祥符调的表演精髓,尤其是闺门旦的“唱、念、做、舞”技巧,如宋桂玲的“轿功”和唱腔,已成为豫剧表演的典范;在舞台呈现上,它以简约的道具(轿子)和程式化的动作,创造出丰富的舞台想象空间,体现了中国传统戏曲“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在文化内涵上,它蕴含着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和女性心理的生动写照,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坐轿》不仅具有观赏性,更具有艺术性和研究价值,成为豫剧艺术宝库中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