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院韩秀峰的艺术成就有何独特之处?

韩秀峰是河南豫剧院的代表性艺术家,当代豫剧领域备受尊敬的表演艺术家、导演及戏曲教育家,以深厚的艺术造诣、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对豫剧艺术的执着坚守,成为推动豫剧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深耕舞台数十载,在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中均有卓越建树,其表演兼具豫剧的质朴醇厚与时代审美,唱腔苍劲高亢又不失细腻,身段沉稳大方且富有张力,被誉为“豫剧舞台上的多面手”。

河南豫剧院韩秀峰

艺术生涯的奠基与成长

韩秀峰的艺术之路始于对戏曲的天然热爱与童年启蒙,他出生于河南戏曲文化浓厚的地域,自幼耳濡目染豫剧的韵味,少年时期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接受系统严格的科班训练,在校期间,主攻老生行当,师承豫剧名家唐喜成(豫剧“唐派”创始人)等艺术大家,深得唐派“脑后音、擞音、吐字铿锵”的唱腔精髓,同时广泛汲取豫东调、豫西调的声腔特点,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毕业后,他凭借扎实的技艺进入河南豫剧院(前身为河南豫剧院一团),从基层演员逐步成长为剧团的中坚力量。

早期的舞台实践,让韩秀峰深刻体会到“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真谛,他在传统戏中磨砺演技,先后在《三哭殿》中饰演唐太宗、《下陈州》中饰演包拯、《穆桂英挂帅》中饰演寇准等经典角色,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的精准把握,将老生行当的“唱、念、做、打”融会贯通,例如在《三哭殿》中,他通过眼神的细微变化与唱腔的抑扬顿挫,展现出唐太宗作为帝王既威严又舐犊情深的复杂心境,成为观众心中的“活太宗”。

代表剧目与表演风格的凝练

韩秀峰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对传统经典的完美诠释,更在于他对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的突破性探索,他主张“守正创新”,在尊重豫剧传统美学的基础上,融入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批极具时代感的人物形象。

在《焦裕禄》中,他突破豫剧老生的固有程式,以质朴自然的表演还原县委书记焦裕禄的亲民形象,尤其是“风雪访贫”一场,他身着单衣、脚踩棉鞋,在零下排练中用颤抖的双手、蹒跚的脚步,将焦裕禄冒雪深入群众、心系百姓疾苦的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唱腔上借鉴豫东调的明快与豫西调的深沉,创造出“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该剧成为河南现代戏的典范之作。

在新编历史剧《大河谣》中,他饰演明代治河专家潘季驯,通过历史人物的命运折射家国情怀,他深入研究明代官服制度与礼仪规范,将老生的“端方沉稳”与官员的“刚正不阿”结合,唱腔中融入“豫剧黑头”的雄浑,念白则借鉴韵白与方言的结合,使人物既有历史厚重感,又具现代审美共鸣,该剧荣获“文华新剧目奖”,韩秀峰的表演被评价为“为豫剧历史剧人物塑造开辟了新路径”。

河南豫剧院韩秀峰

他在现代戏《乡村故事》中饰演的退伍老兵、《香魂女》中饰演的木匠等角色,均以“小人物见大情怀”的表演,展现了豫剧反映时代生活的广阔可能性,他的表演风格可概括为“以情带声,以形传神”,强调“情是戏魂,技为戏用”,无论是高亢激越的“炸音”,还是委婉低回的“吟唱”,始终服务于人物情感的表达,形成了“刚柔并济、形神兼备”的独特艺术风貌。

艺术传承与戏曲教育的深耕

作为河南豫剧院的领军人物,韩秀峰不仅专注于舞台表演,更将传承豫剧艺术视为己任,他担任河南豫剧院艺术指导、河南省豫剧流派传承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务,致力于培养青年演员,他归纳自身数十年的舞台经验,提出“三基一创”教学理念——基功、基础、基调与创作意识,要求青年演员“功架要稳、情感要真、人物要活”。

他收徒十余名,其中不少已成为豫剧舞台的中坚力量,如国家一级演员李树建(豫剧“李派”创始人)的弟子在其指导下精进老生技艺,在《清风亭》《程婴救孤》等剧目中表现出色,他还积极参与“豫剧进校园”“非遗传承计划”等活动,通过讲座、示范演出等形式,让年轻一代感受豫剧魅力,他参与导演的豫剧《花木兰》《五女拜寿》等剧目,既保留传统精华,又融入现代舞台元素,受到青年观众的欢迎,推动了豫剧的“年轻化”传播。

韩秀峰还致力于豫剧理论研究,发表《豫剧老生唱腔的传承与创新》《戏曲表演中“情”与“技”的辩证关系》等多篇论文,系统梳理豫剧老生行当的发展脉络,为豫剧艺术的学术化、体系化建设贡献力量。

社会影响与荣誉肯定

韩秀峰的艺术成就与社会贡献,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他曾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豫剧表演最高荣誉)、“文华表演奖”、河南省戏剧“黄河杯”金奖、“德艺双馨艺术家”等多项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的表演足迹遍布全国,多次赴海外演出,将豫剧艺术推向世界舞台,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加拿大等国家举办的“中国戏曲文化节”上,他以《穆桂英挂帅》《包青天》等剧目,让国际观众领略到豫剧的独特魅力。

河南豫剧院韩秀峰

作为河南省政协委员,他多次提交关于“戏曲传承与发展”的提案,呼吁加大对基层戏曲院团的支持、完善戏曲人才培养机制,为豫剧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他常说:“豫剧是咱河南的根,这棵根不能断,我们要让它长得更茂盛。”这份对艺术的赤诚与担当,使他成为戏曲界备受尊敬的“老黄牛”。

韩秀峰艺术成就简表

类别 代表剧目/角色 艺术特色 获奖/影响
传统戏 《三哭殿》(唐太宗)、《下陈州》(包拯) 唱腔苍劲高亢,念白铿锵有力,人物刻画入木三分 豫剧唐派经典传承剧目,久演不衰
新编历史剧 《大河谣》(潘季驯)、《程婴救孤》(程婴) 融合传统程式与现代审美,历史厚重感与时代共鸣 获文华新剧目奖,推动豫剧历史剧创新
现代戏 《焦裕禄》(焦裕禄)、《乡村故事》(老兵) 表演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刻,小人物见大情怀 河南现代戏典范,成为党员干部教育教材
戏曲教育 培养李树建等弟子、“豫剧进校园”活动 提出“三基一创”理念,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 推动豫剧青年人才培养,扩大豫剧受众群体

相关问答FAQs

Q1:韩秀峰的表演风格对豫剧老生行当的发展有何影响?
A1:韩秀峰在继承唐派老生“脑后音、擞音”等传统声腔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戏剧的情感表达方式,打破了豫剧老生“重声腔轻表演”的局限,提出“情技合一”的表演理念,他通过《焦裕禄》等现代戏的实践,证明豫剧老生不仅能演绎帝王将相,也能塑造贴近生活的普通人,拓展了老生行当的表现题材,他归纳的教学方法为青年演员提供了系统化训练路径,推动豫剧老生行当从“技艺传承”向“人物塑造”的深化,为豫剧老生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Q2:韩秀峰在推动豫剧“年轻化”传播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A2:韩秀峰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推动豫剧年轻化:一是创新剧目呈现,在传统戏中加入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灯光),增强视觉冲击力,如导演版《花木兰》融入舞蹈元素,吸引年轻观众;二是参与“豫剧进校园”活动,通过互动教学、学生体验等形式,让青少年感受豫剧的趣味性;三是利用新媒体传播,录制短视频讲解豫剧知识,在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账号,用年轻化的语言解读经典剧目,累计吸引超百万年轻粉丝,有效打破了豫剧“老龄化”受众的困境。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