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坚守与接力,在当代京剧界,梅派传人崔荣英的名字不仅代表着精湛的表演技艺,更象征着一个活跃在舞台与教学一线的传承群体,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崔荣英深耕梅派艺术数十载,以“嗓音甜润如蜜,身段端庄似画”的艺术风格著称,其在《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等经典剧目中的塑造,被誉为“当代梅派艺术的鲜活注脚”,而她的弟子们,如同散落在各地的种子,在梅派艺术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共同构成了延续京剧文脉的重要力量。
崔荣英对弟子的培养,始于对“传统根基”与“个性发展”的双重要求,她常说:“梅派艺术的精髓是‘中和之美’,既要有梅兰芳先生‘移步不换形’的坚守,也要有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这一理念深刻影响着她的教学实践,也塑造了弟子们各具特色的艺术道路,从嫡传弟子到再传弟子,从专业院团演员到高校教师,崔荣英的弟子群体已形成老中青三代梯队,他们在不同领域践行着师父的艺术理念,成为梅派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
嫡传弟子中,李婉玉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2005年,年仅16岁的李婉玉凭借扎实的“四功五法”考入崔荣英工作室,成为其首位正式弟子,崔荣英对她倾囊相授,从《贵妃醉酒》中的卧鱼、衔杯等身段,到《宇宙锋》中装疯的唱腔技巧,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均严格把关,十年磨一剑,李婉玉如今已成为国家京剧院梅派当家旦角,其表演兼具梅派的雍容大气与个人的细腻情感,在2019年凭借新编梅派剧《洛神赋》获得第3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她在接受采访时曾说:“师父教我的不仅是戏,更是‘戏比天大’的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与李婉玉的“院团深耕”不同,青年演员王梦瑶则代表了“跨界传播”的传承路径,2012年,王梦瑶以京剧专业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中国戏曲学院,后拜入崔荣英门下,她不仅活跃于传统舞台,更尝试将梅派艺术与现代媒介结合: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跟着梦瑶学梅派”栏目,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讲解梅派唱腔的“气口”“润腔”;在综艺《传承中国》中,将《霸王别姬》的剑舞与现代舞元素融合,引发年轻观众对京剧的兴趣,崔荣英对此评价道:“艺术的生命在于传播,梦瑶让更多年轻人看到京剧的美,这是对梅派最好的传承。”
在教学领域,崔荣英的弟子张韵秋同样成绩斐然,2008年,张韵秋从中国戏曲学院硕士毕业后,进入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任教,同时跟随崔荣英进修,她将师父“因材施教”的理念融入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嗓音条件设计唱腔训练方案,其培养的学生多次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获奖,她还参与编写《梅派旦角表演教程》,系统梳理崔荣英从艺多年的教学心得,为梅派艺术的标准化传承提供了文本支持。
除了嫡传弟子,崔荣英还通过“工作坊”“大师班”等形式,培养了众多“私淑弟子”,这些弟子或来自地方院团,或来自高校戏曲社团,虽未正式拜师,却深受崔荣英艺术理念的影响,来自武汉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刘小桐,通过反复观摩崔荣英的演出录像,自学《凤还巢》,后经崔荣英亲自指点,在2022年“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展演”中获得“表演奖”,崔荣英常说:“梅派艺术不是私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贝,谁愿意学,我就教谁。”这种开放包容的传承态度,让梅派艺术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
为更清晰地展现崔荣英弟子的传承脉络与艺术特色,可将其代表性弟子信息整理如下:
姓名 | 流派 | 拜师年份 | 艺术特色 | 代表剧目 | 当前成就与贡献 |
---|---|---|---|---|---|
李婉玉 | 梅派 | 2005年 | 嗓音宽厚,表演细腻,富于张力 | 《贵妃醉酒》《宇宙锋》《洛神赋》 | 国家京剧院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 |
王梦瑶 | 梅派 | 2012年 | 扮相清丽,唱腔灵动,擅长跨界 | 《霸王别姬》《天女散花》 | 青年领军人才,新媒体京剧传播者 |
张韵秋 | 梅派 | 2008年 | 兼具表演与教学,注重理论归纳 | 《凤还巢》《穆桂英挂帅》 |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梅派旦角表演教程》编者 |
刘小桐 | 梅派 | 无正式拜师(私淑) | 基功扎实,传统韵味浓厚 | 《贵妃醉酒》《廉锦枫》 | 武汉京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全国展演获奖者 |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保护力度的加大,崔荣英及其弟子们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23年,由崔荣英牵头、弟子们共同参与的“梅派艺术传承工程”启动,该项目通过“名家授课+舞台实践+数字记录”三位一体的模式,计划五年内培养50名梅派青年演员,并录制100部经典剧目高清影像,李婉玉、王梦瑶等弟子分别担任项目负责人,在各自的领域为工程贡献力量,正如崔荣英在工程启动仪式上所说:“京剧的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守正创新’,我的弟子们就像一盏盏灯,他们亮在哪里,梅派艺术的光就照到哪里。”
相关问答FAQs
问:崔荣英在收徒时最看重弟子的哪些特质?
答:崔荣英收徒主要看重三个方面的特质:一是“基本功”,要求弟子具备扎实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打能力,这是京剧传承的根基;二是“悟性”,强调对梅派艺术“中和之美”的理解,不仅要学“形”,更要悟“神”;三是“品德”,重视弟子的敬业精神与尊师重道,她常说“学戏先学做人”,只有品德端正,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她收李婉玉为徒时,不仅看中其天赋,更因其在学戏时十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而深受感动。
问:弟子们如何在传承梅派艺术的同时进行创新?
答:崔荣英的弟子们在创新中始终坚持“移步不换形”的原则,即在尊重传统核心的基础上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探索,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剧目创新,如李婉玉在新编戏《洛神赋》中,保留了梅派的“平腔”“二六板”等基本板式,同时融入交响乐伴奏,增强音乐层次感;二是表演形式创新,如王梦瑶通过短视频平台,将梅唱与流行音乐元素结合,用“戏腔翻唱”吸引年轻观众;三是传播渠道创新,如张韵秋在教学中引入VR技术,让学生通过虚拟现实体验京剧舞台的表演空间,这些创新并非对传统的颠覆,而是让梅派艺术以更贴近当代生活的方式“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