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牟县这片黄河滋养的土地上,豫剧艺术如同古老的黄河般流淌不息,而张小琴这个名字,几乎成了中牟豫剧的代名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中牟)的代表性传承人,她以数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将豫剧的韵味深深植根于中牟的乡土文化之中,也让更多人通过她的表演,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张小琴的艺术之路始于童年,1968年,她出生于中牟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自幼便对村里的庙会戏台充满向往,每当锣鼓声响起,她总会挤在人群中,咿咿呀呀地跟着演员学唱,12岁那年,她被中牟县豫剧团选中,成为了一名学员,那时的练功条件艰苦,每天天不亮就要压腿、踢腿、喊嗓子,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手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膝盖也常是青一块紫一块,但凭借着对豫剧的热爱与天赋,张小琴很快在学员中脱颖而出,先后师从豫剧名家阎立品、桑振君等,主攻闺门旦、青衣,兼演刀马旦,她深知,传统艺术不仅要学“形”,更要悟“神”,因此在学习唱腔时,她反复揣摩老师的发音技巧,将豫东调的明快与豫西调的婉约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甜亮圆润、细腻传神”的演唱风格。
1985年,17岁的张小琴在传统戏《秦香莲》中饰演秦香莲,一句“见皇姑把我的苦胆说破”唱得字字含泪,声声带情,一举成名,此后,她相继在《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五女拜寿》等经典剧目中担纲主演,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她的表演不仅唱腔优美,更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如在《泪洒相思地》中,她通过眼神、身段的细微变化,将薛宝钗的悲苦与坚韧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为之动容,随着艺术日渐成熟,张小琴不满足于仅仅演绎传统剧目,她开始尝试将中牟本地的历史文化元素融入创作,2000年,她主演了原创现代戏《中牟令》,饰演汉代名士密县的县令,将中牟的历史故事与豫剧艺术相结合,该剧不仅在河南省戏剧大赛中斩获金奖,还赴北京演出,让更多人了解到中牟深厚的历史底蕴。
作为中牟豫剧的传承人,张小琴始终把“传帮带”作为自己的责任,2005年,她牵头成立了中牟县豫剧艺术培训中心,亲自授课,从基本功教起,先后培养了50余名青年演员,她常说:“豫剧不能断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她将多年的表演经验整理成教材,结合中牟方言的特点,归纳出一套适合本地学员的教学方法,她的学生中已有多人获得省级戏剧奖项,成为中牟豫剧的新生力量,她还积极推动豫剧进校园、进社区,每年组织演出上百场,让豫剧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在中牟县的许多中小学里,孩子们跟着她学唱豫剧选段,古老的唱腔在校园中回荡,传统艺术正以年轻的方式焕发生机。
张小琴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她先后获得“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郑州市德艺双馨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并当选为河南省政协委员,面对这些荣誉,她始终保持谦逊:“我只是个普通的豫剧演员,能让更多人喜欢豫剧,传承中牟的文化,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为了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张小琴的艺术成就,以下是她部分代表作品及艺术特色概览:
剧目类型 | 作品名称 | 扮演角色 | 艺术特色 | 获奖情况/社会影响 |
---|---|---|---|---|
传统戏 | 《秦香莲》 | 秦香莲 | 唱腔悲怆婉转,表演细腻传神,将秦香莲的悲苦与刚毅刻画入微 | 中牟县戏剧大赛一等奖,成为剧团保留剧目 |
传统戏 | 《花木兰》 | 花木兰 | 唱腔明快豪迈,身段挺拔英气,展现巾帼英雄的飒爽与柔情 | 河南省青年演员戏曲大赛银奖 |
新编历史剧 | 《中牟令》 | 密县县令 | 融合中牟历史文化,唱腔创新,塑造清正廉明的古代官员形象 | 河南省戏剧大赛金奖,赴京演出获好评 |
现代戏 | 《乡村喜事》 | 村主任娘 | 表演生活化,语言接地气,展现新时代农村妇女的乐观与智慧 | 郑州市“五个一工程”奖 |
多年来,张小琴始终坚守在豫剧艺术的第一线,从舞台上的“角儿”到讲台上的“老师”,从幕前表演到幕后传承,她用一生的时光诠释着对传统艺术的热爱与执着,在她的带领下,中牟豫剧不仅没有被时代洪流冲淡,反而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中牟文化一张亮丽的名片。
FAQs
问:张小琴的唱腔有什么独特之处?
答:张小琴的唱腔以“甜亮圆润、细腻传神”著称,她巧妙融合了豫东调的明快活泼与豫西调的委婉深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吐字上,她注重字正腔圆,尤其擅长通过声音的抑扬顿挫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在行腔上,她既有传统豫剧的韵味,又根据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进行了适度创新,使唱腔既不失传统底蕴,又更具感染力,例如在《秦香莲》中,她运用“脑后音”技巧,将秦香莲的悲愤与无奈唱得催人泪下,而在《花木兰》中,则通过“嗨腔”的运用,展现花木兰的豪迈气概,形成了刚柔并济的演唱特色。
问:张小琴对中牟豫剧的传承发展有哪些具体贡献?
答:张小琴对中牟豫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才培养,她于2005年成立中牟县豫剧艺术培训中心,亲自授课培养青年演员,已培养50余名专业人才,解决了中牟豫剧后继乏人的问题;二是剧目创新,她积极推动传统戏与现代戏结合,创作了《中牟令》《乡村喜事》等反映中牟历史与现实的原创剧目,丰富了中牟豫剧的剧目库;三是普及推广,她组织“豫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每年演出上百场,并整理教学资料,让豫剧艺术在基层生根发芽,有效扩大了中牟豫剧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