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豫剧三父子为何结拜?

河南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明珠,在数百年的传承中涌现出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常派”艺术传承者常香玉与丈夫张庚午、儿子张武兴、张宏林一家的情谊,虽无血缘结拜之名,却有艺术同心之实,被戏迷们亲切称为“豫剧三父子结拜”,这段佳话不仅见证了豫剧艺术的薪火相传,更展现了家人间为共同理想而携手的深厚羁绊。

河南豫剧三父子结拜

常香玉,豫剧“常派”创始人,一代宗师,她以“字正、腔圆、气足、味浓”的唱腔风格,塑造了《花木兰》《拷红》《大祭桩》等经典角色,将豫剧艺术推向全国,而她艺术道路上的坚定守护者,正是丈夫张庚午,张庚午虽非舞台上的主角,却常以“幕后军师”的身份,为常香玉的演出、创作保驾护航,他精通戏曲理论,善于整理剧本,更在常香玉创办“香玉剧社”时,承担起行政与后勤工作,让常香玉能心无旁骛地投入艺术,这份相濡以沫的陪伴,让张庚午成为常香玉艺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大后方”。

常香玉的儿子张武兴、张宏林,自幼在戏台边长大,耳濡目染间将豫剧融入血脉,张武兴作为长子,不仅继承了母亲精湛的唱腔,更擅长编导,致力于将常派艺术与现代审美结合;次子张宏林则专攻文武老生,扮相英武,嗓音高亢,在舞台上塑造了许多刚毅果敢的角色,兄弟二人虽未以“子承母业”为唯一追求,却始终将对豫剧的热爱化为行动,成为常派艺术最直接的传承者。

“三父子结拜”的说法,源于他们在艺术道路上的同心同德,上世纪80年代,常香玉年事已高,常派艺术的传承面临挑战,张庚午与两个儿子多次深夜长谈,最终约定:要以“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的信念,守护好常香玉留下的艺术瑰宝,张庚午作为长辈,被兄弟二人尊为“大哥”,他常说:“咱不是结拜胜似结拜,都是为了豫剧好。”在戏班老友的见证下,三人以茶代酒,行了一个简单的“结拜礼”——没有血缘的羁绊,却有着为艺术献身的共同誓言,此后,张庚午整理常香玉的唱腔资料,张武兴编写教学剧本,张宏林登台示范演出,三人分工明确,配合默契,让常派艺术在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常派艺术得以系统传承,张庚午历时十年,整理出《常香玉唱腔选集》,收录了100多首经典唱段,为豫剧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张武兴创办“香玉艺术学校”,亲自授课,培养了数十名常派传人;张宏林则带领青年演员复排《花木兰》《大祭桩》等剧目,让年轻一代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他们的付出,不仅是对母亲的告慰,更是对豫剧文化的责任。

河南豫剧三父子结拜

为了让这段传承故事更清晰,现将三人的基本信息整理如下:

姓名 生卒年 艺术身份 主要贡献
张庚午 1914-1988 常香玉丈夫,艺术支持者 整理常派唱腔,管理香玉剧社
张武兴 1945- 常香玉长子,编导 创办艺术学校,改编传统剧目
张宏林 1948- 常香玉次子,文武老生 复排经典剧目,培养青年演员

“三父子结拜”的故事,在豫剧界传为佳话,它超越了血缘的束缚,以艺术为纽带,凝聚成一段感人至深的传承佳话,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艺术传承,不仅需要技艺的传递,更需要精神的坚守,正如常香玉生前所说:“戏比天大,艺无止境。”张庚午与两个儿子,正是这句话最忠实的践行者。

常派艺术已传至第四代,张宏林的学生们已成为豫剧舞台的中坚力量,而“三父子结拜”的故事,也激励着更多戏曲人为传承传统文化而不懈奋斗,这不仅是河南豫剧的幸运,更是中国传统艺术薪火相传的生动写照。

FAQs:

河南豫剧三父子结拜

问:“三父子结拜”在豫剧传承中有何特殊意义?
答:“三父子结拜”的特殊意义在于,它以非血缘的“艺术家族”形式,打破了传统“子承父业”的单一传承模式,张庚午作为艺术支持者,张武兴、张宏林作为表演与教育者,三人各展所长,形成“编、导、演、研”一体化的传承体系,不仅保障了常派艺术的完整性,更探索出一条“家族+团队”的传承新路径,为豫剧等传统艺术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

问:常香玉一家对豫剧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常香玉一家的贡献是多维度的:常香玉创立“常派”艺术,奠定了豫剧旦行表演的新范式;张庚午整理唱腔、管理剧团,为艺术传承提供后勤保障;张武兴通过编导和教学,推动常派艺术创新与人才培养;张宏林则以舞台实践和青年演员培养,确保艺术生命力延续,他们共同构建了“创作-表演-传承”的完整链条,使常派艺术成为豫剧中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