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开封豫剧团为何以豫剧演绎焦裕禄故事?

舞台灯光渐次亮起,漫天黄沙的布景中,一位身着洗得发白中山装的男子拄着拐杖艰难前行,身后是兰考乡亲们期盼的眼神——这是开封豫剧团新版豫剧《焦裕禄》开场时令人心碎的场景,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祥符调”的重要传承团体,开封豫剧团自1952年成立以来,始终扎根中原沃土,而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搬上豫剧舞台,既是剧团对红色题材的深耕,更是用戏曲艺术激活历史记忆、传承时代精神的一次生动实践,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剧团历时两年打磨的《焦裕禄》正式与观众见面,至今已巡演50余场,足迹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地,超10万观众通过这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演出,重新认识了这位“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好干部。

以戏为笔:在戏曲舞台上还原焦裕禄的精神底色

豫剧《焦裕禄》以“兰考岁月”为核心,用四幕戏串联起焦裕禄从赴任到病逝的生命轨迹,在“守正创新”中让红色故事有了戏曲的“魂”,第一幕“风雪赴任”开篇即冲突:1963年初春,焦裕禄带着简单的行囊来到兰考,面对的却是“风沙毁苗、盐碱绝收、内涝成灾”的绝境,百姓“家家户户缺粮,村村户户逃荒”的惨状让他心如刀绞,这里没有慷慨激昂的口号,而是通过“查风口、探流沙”的细节——他脱下鞋袜踩进冰冷的泥沙,用手捻起土块观察盐碱含量,与老农“蹲在田埂上啃窝头”的对话,将“不改变兰考面貌,决不离开”的誓言融入柴米油盐的真实。

第二幕“治沙植桐”是全剧的高光,为根治“三害”,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贴着地面“追沙丘”,用“扎针贴膏药”法(贴草、翻土)治理沙荒,更冒着严寒泡在泥水里挖沟渠,舞台上,演员用高亢的豫东调唱出“沙丘压顶不弯腰,敢教兰换新颜笑”,配合集体舞模拟“扛铁锹、抬树苗”的劳动场景,板式从【二八板】的稳健到【快二八板】的急促,既展现治沙的艰辛,更凸显焦裕禄“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韧劲,最动人的是“风雪夜送粮”一幕:风雪交加的深夜,焦裕禄冒雪走访五保户,将救济粮送到病弱老人手中,自己却因冻饿过度晕倒在雪地里,这里没有复杂的布景,一盏煤油灯、一床旧棉被,演员用颤抖的手、蹒跚的步,以及“百姓的冷暖大于天”的念白,将“人民公仆”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第三幕“病榻忧民”转向焦裕禄的个人命运,肝癌晚期的他,疼得用钢笔顶住肝部办公,棉衣被顶破一个个窟窿,却仍坚持“等把麦子收完再住院”,当妻子徐俊雅哭着劝他休息,他唱出“兰考的麦穗沉甸甸,那是百姓的命根子”,唱腔从苍凉的【慢板】转为坚定的【垛板】,字字泣血却字字千钧,第四幕“泡桐长歌”以焦裕禄病逝后,兰考百姓在墓前种下泡桐树收尾,童声合唱“泡桐树,焦桐树,你记得那个好干部”与舞台上漫天飞舞的桐花交织,让观众在泪水中读懂“精神不死”的真谛。

以情动人:用戏曲语言让英雄“可感可触”

豫剧作为“地方戏”,其魅力在于“接地气”的表达。《焦裕禄》的成功,离不开演员对人物的精准塑造,以及传统程式与现代生活的深度融合,饰演焦裕禄的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索海燕,为演好这个角色,曾三次赴兰考采风,走访焦裕禄的同事、子女,甚至学习他河南兰考口音的普通话,她摒弃“高大全”的表演模式,用“生活化的戏曲”还原焦裕禄的“烟火气”:见群众时,他会蹲下身子递烟卷;开会时,他习惯用袖口擦桌子;面对干部推诿,他拍着桌子怒斥“吃老百姓的饭,却不给老百姓办事”,既有豫剧“黑头”的刚正不阿,又有邻家大哥的亲切随和。

音乐设计上,该剧在保留祥符调委婉细腻、高亢激越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交响乐元素,比如焦裕禄查风口时,板胡与提琴交织的旋律,既有中原大地的苍茫,又具现代音乐的张力;病榻一场,古筝与箫的合奏,如泣如诉,将英雄的孤独与坚守渲染到极致,舞美则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用纱幕投影动态风沙、盐碱地,既写实又写意;道具中,补丁摞补丁的旧棉袄、磨出毛边的笔记本、豁口的搪瓷缸,每一个细节都还原了上世纪60年代的时代印记。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群众”不再是“背景板”,而是推动剧情的重要力量,在“治沙植桐”一场,由20名群众演员组成的“治沙队”,通过扛铁锹、抬树苗、拉石碾的集体舞,展现“万众一心”的力量;送粮时,老演员颤抖的双手、孩童期盼的眼神,与焦裕禄的表演形成情感共振,这种“主客体交融”的表演,让观众不再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故事的“参与者”,在“共情”中完成精神的洗礼。

以艺铸魂: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活”起来

《焦裕禄》的演出,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焦裕禄精神”的当代诠释,在兰考巡演时,当年受过焦裕禄帮助的老人拉着演员的手说:“这就是俺们心中的焦书记!”一位年轻观众在观后感中写道:“以前总觉得‘焦裕禄精神’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他就是那个会为百姓掉眼泪、会跟群众一起干活的‘实在人’。”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该剧走进机关、校园、社区,通过“戏曲+党课”的形式,让党员干部在艺术熏陶中感悟初心,在河南大学演出后,学生们自发组织“焦裕禄精神研讨会”,讨论“当代青年如何传承奉献精神”;在企业巡演时,工人师傅们说“焦书记干工作‘拼’的样子,值得我们学习”,这些反馈印证了一个道理:红色题材不是“老古董”,只要用真情实感讲述、用艺术语言表达,就能让英雄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兰考的泡桐树已长成“生态林”“致富林”,而开封豫剧团的《焦裕禄》,也如那棵“焦桐”,在岁月中愈发枝繁叶茂,它用豫剧的“土味”讲好红色故事,用戏曲的“真情”传递时代力量,让焦裕禄精神在新时代的舞台上,继续绽放光芒。

相关问答FAQs

Q1:开封豫剧团为何选择焦裕禄作为创作题材?
A1:焦裕禄是兰考人民的“好书记”,也是全国党员干部的楷模,开封作为豫剧祥符调的发源地,与兰考地域相近、文化相亲,用本土艺术表现本土英雄,具有天然的情感联结,焦裕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与豫剧“接地气、抒真情”的艺术特质高度契合,剧团希望通过这部戏,让焦裕禄精神通过戏曲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起来,既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艺术为人民”初心的坚守。

Q2:豫剧作为传统戏曲,如何表现焦裕禄这样的现代题材?
A2:传统戏曲表现现代题材,关键在于“守正创新”,在“守正”方面,该剧保留了豫剧的核心元素:如祥符调的唱腔、板式变化的节奏、虚拟化的表演程式(如“趟马”表现骑马赶路、“甩袖”表现风沙扑面),在“创新”方面,一是内容上注重细节真实,通过焦裕禄的补丁衣服、磨破的鞋等道具,以及他与群众拉家常、查风口等生活化场景,让英雄形象“可感可触”;二是形式上融合现代舞台技术,用多媒体投影动态呈现“三害”肆虐的场景,用交响乐增强音乐感染力;三是表演上突破行当限制,将“老生”的沉稳与“小生”的亲切结合,塑造出既有党性光辉又有人性温度的焦裕禄形象,这种“传统为根、时代为翼”的创作思路,让现代题材有了戏曲的“魂”,也让传统戏曲焕发了新的生机。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