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林树森京剧雪拥蓝关的表演艺术有何独特魅力?

“雪拥蓝关”是京剧传统剧目中取材于唐代历史故事的经典折子戏,其情节源于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诗,讲述了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途中行至蓝关,正值大雪封路,与赶来送别的侄孙韩湘诀别的悲壮场景,这一剧目以其深沉的情感底蕴、跌宕的戏剧冲突和浓郁的文人气质,成为展现老生行当唱念做打功力的代表作,而京剧表演艺术家林树森的演绎,则为这一经典注入了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雪拥蓝关 京剧 林树森

林树森(1890-1945)是清末民初京剧界享誉盛名的老生演员,宗“汪派”(汪桂芬),兼收“孙派”(孙菊仙)、“刘派”(刘鸿昇)之长,形成了苍劲挺拔、激越奔放又兼具书卷气的表演风格,他扮相清癯,嗓音高亢洪亮,脑后音与立音运用自如,尤其擅长塑造忠义刚直、命运多舛的文人形象,韩愈这一角色恰与他的艺术特质高度契合,在《雪拥蓝关》中,林树森通过唱腔、念白、身段的精妙融合,将韩愈“忠而被贬、悲而不馁”的复杂心境刻画得入木三分,成为后世演员学习的典范。

唱腔是林树森塑造韩愈的核心手段,剧中韩愈的唱段以“二黄”为主调,这种声腔苍凉深沉,适合表现悲愤、哀怨的情感,林树森在“导板”中便以极高的嗓音和饱满的气力拉开序幕:“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一句“初更”的“更”字,他运用脑后音拔高腔,既展现夜深人静的环境,又暗示人物内心的焦灼不安;转入“回龙”时,“想起了朝中事好不惨伤”,唱腔转为低回婉转,通过气口的顿挫和尾音的下滑,将韩愈对朝政混乱、自身遭际的悲愤倾泻而出,至“原板”部分“忠言逆耳君王怒”,他采用“斩钉截铁”的唱法,字字铿锵,突出“忠”与“逆”的矛盾,强化了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而“蓝关雪阻前路茫”一句,又以颤抖的音色和渐弱的力度,表现风雪交加中前路渺茫的绝望感,林树森的唱腔并非一味高亢,而是根据情感起伏灵活调整,时而如金石裂帛,时而如溪水呜咽,形成“刚柔并济、情随声动”的艺术效果。

念白方面,林树森摒弃了当时部分老生“重唱轻念”的倾向,将韵白与京白结合,赋予韩愈鲜明的文人气质与鲜活的生命力,韩愈的韵白(湖广韵中州韵结合)沉稳庄重,如“老夫韩愈,官拜刑部侍郎”的自报家门,字字清晰,气度不凡,既符合官员身份,又暗含对自身才学的自信;与韩湘对话时,念白中融入了京白的口语化表达,如“侄孙啊,想你叔父此去,凶多吉少”,语气中既有长辈的疼惜,又有忠臣的无奈,情感真挚动人,特别是在“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的名句念白中,他通过语速的放缓、重音的强调和眼神的配合,将诗句的悲怆意境与人物的命运悲歌融为一体,成为全剧的点睛之笔。

雪拥蓝关 京剧 林树森

身段表演上,林树森突破了老生“端方肃穆”的刻板形象,通过程式化动作的细腻化处理,展现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活动,剧中“趟马”一场,他通过马鞭的挥动、身体的晃动和步伐的错乱,模拟风雪中骑行的艰难:时而马蹄深陷,身体前倾作挣扎状;时而朔风扑面,侧身掩面抵御寒风;时而勒马远眺,眼神中流露对故土的眷恋,这些动作并非简单的程式套用,而是结合“抢背”“吊毛”等跌扑技巧,将“雪拥蓝关”的视觉冲击与人物内心的绝望感外化于舞台,与韩湘对拜时,他缓缓下跪,右手抚胸,左手微颤,既有长辈对晚辈的慈爱,又有忠臣对家国的诀别,无声的动作中蕴含千钧情感。

林树森的《雪拥蓝关》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他对“文人戏”的深刻理解,他不仅塑造了韩愈“忠臣”的一面,更挖掘出其“文人”的脆弱与深情——既有“一封朝奏九重天”的孤勇,也有“知汝远来应有意”的柔软;既有“欲为圣明除弊事”的执着,也有“好收吾骨瘴江边”的悲凉,这种对人物多面性的把握,使得韩愈不再是符号化的“清官”,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历史人物,也让《雪拥蓝关》超越了简单的“忠奸戏”范畴,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人精神内核的艺术载体。

表演元素 林树森的艺术特色 情感表达效果
唱腔 以“二黄”为主,脑后音高亢,气口顿挫灵活,刚柔并济 既表现忠愤填膺的刚直,又流露风雪阻路的悲凉
念白 韵白庄重,京白口语化,结合眼神与语气变化 突出文人气质,传递对侄孙的疼惜与对命运的无奈
身段 “趟马”融入跌扑技巧,下拜、抚胸等动作细腻化 外化风雪阻路的艰难,展现诀别时的悲怆与眷恋

时至今日,林树森的《雪拥蓝关》录音与影像资料仍是京剧老生教学的重要范本,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传统剧目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剧情的曲折,更在于表演者对人物内心的深度开掘与艺术形式的极致创新,通过雪与蓝关的意象,林树森让韩愈的千古悲歌在京剧舞台上焕发出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也为后世留下了“以形传神、神形兼备”的表演典范。

雪拥蓝关 京剧 林树森

FAQs
林树森在《雪拥蓝关》中如何通过“眼神”塑造韩愈的内心世界?
解答:林树森的“眼神运用”是其表演的核心技巧之一,在表现韩愈的忠贞时,他眼神坚定如炬,如念“忠言逆耳君王怒”时,目光直视前方,透出不屈的气节;面对风雪阻路时,眼神转为迷离涣散,通过瞳孔的收缩与眼角的微颤,展现前路渺茫的绝望;与韩湘诀别时,又以慈爱而悲凉的眼神凝视侄孙,眼含热泪却强忍不让其落下,凸显文人“悲而不伤”的克制与深情,这种“眼神先于动作”的表演,将韩愈复杂的内心情感外化为可视的舞台形象,极具感染力。

《雪拥蓝关》在当代京剧舞台上有哪些传承与发展?
解答:当代京剧舞台对《雪拥蓝关》的传承,既保留了林树森表演的精髓,如“二黄唱腔的苍劲劲头”“趟马的身段设计”等,也结合现代舞台技术进行了创新,部分演出运用多媒体投影增强“风雪”的视觉效果,通过灯光冷暖变化烘托人物情绪;在唱腔处理上,青年演员在继承林派“脑后音”的基础上,融入更多情感层次的细腻表达,使韩愈的形象更具现代共鸣,该剧目已成为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老生行当的教学剧目,通过口传心授与影像分析结合的方式,确保林树森的艺术薪火相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