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总有一些身影如灯塔般照亮后来者的道路,戏曲学院资深教师张大环,便是这样一位将毕生心血倾注于戏曲教育的践行者,从舞台上的青衣名角到讲台上的育人园丁,她以数十年的坚守,诠释着“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信念,更用匠心与爱心,为戏曲艺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新生力量。
自上世纪90年代末从中国戏曲学院毕业留校任教以来,张大环便将京剧青衣教学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她深谙“口传心授”是戏曲教学的精髓,却从不拘泥于老一辈的“填鸭式”传授,在她的课堂上,既有对“四功五法”的严苛要求——眼神的聚焦、身段的舒展、唱腔的韵味,她都会逐字逐句、一招一式地反复打磨;也有对戏曲文化的深度解读,从历史背景到人物心理,从服饰道具到音乐板式,她引导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三十余载教学生涯中,她培养了50余名专业戏曲人才,其中不少已成为当今戏曲舞台的中坚力量。
她的教学成果丰硕,仅近十年间,指导学生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就达20余项(详见下表):
年份 | 学生姓名 | 获奖情况/成就 |
---|---|---|
2022年 | 陈曦 | 第13届中国艺术节文华表演奖提名 |
2020年 | 李明 | 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金奖 |
2018年 | 王芳 | 中国京剧节优秀表演奖 |
2016年 | 张伟 | 全国戏曲院校教学成果展演一等奖 |
2014年 | 刘芳 | 全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优秀学员 |
“教戏先教人,学艺先学德。”这是张大环常挂在嘴边的话,她认为,戏曲演员不仅要有高超的技艺,更要有高尚的艺德,在教学中,她注重培养学生的“戏德”,要求他们尊重艺术、尊重观众、尊重同行,曾有学生因急于求成,在排练中敷衍了事,她严厉批评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艺术不敬畏,就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在她的言传身教下,学生们不仅技艺精进,更养成了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她积极探索现代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反复观看自己的表演视频,对比分析不足;组织“剧目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编排中提升综合能力;甚至带领学生走进剧场,观摩专业院团的演出,直观感受舞台艺术的魅力。
除了教学,张大环在舞台表演与学术研究上也造诣颇深,青年时期,她曾是某省级京剧团的当家青衣,以《锁麟囊》《穆桂英挂帅》《凤还巢》等经典剧目闻名,曾获得过全国京剧青年演员大赛一等奖,转任教职后,她并未放弃舞台,反而将表演经验融入教学,常常亲自示范高难度身段,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人物情感,学术上,她先后在《中国京剧》《戏曲艺术》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京剧青衣声腔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文,系统梳理了青衣行当的声腔演变规律,提出了“传统为基、时代为魂”的创新路径;她还参与编写了《京剧表演基础教程》《青衣剧目精选》等教材,成为戏曲院校的重要教学参考。
作为戏曲文化的传播者,张大环始终活跃在推广一线,她连续多年担任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国京剧节等重要赛事的评委,以专业眼光发现和培养人才;积极参与“戏曲进校园”活动,足迹遍布全国百余所中小学,通过生动的讲解和互动表演,让数万青少年感受戏曲的魅力;她还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张大环说戏”专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戏曲知识,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500万,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爱上这门传统艺术,因其在戏曲教育与文化传承中的突出贡献,她先后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京剧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舞台到讲台,从技艺传承到文化传播,张大环用一生的实践证明: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更需要执着的热爱与无私的奉献,她就像一位辛勤的园丁,在戏曲教育的沃土上默默耕耘,期待着戏曲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张大环老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解答:张大环老师认为每个学生的嗓音条件、身形特点、艺术悟性都不同,因此她会先进行“个性化诊断”: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训练,了解其嗓音的音域、音色特点,身段的柔韧度与表现力,甚至性格特质,对嗓音清亮、音域宽广的学生,她会侧重《穆桂英挂帅》等唱腔激昂的剧目;对身段柔美、细腻的学生,则重点指导《锁麟囊》等以表演见长的剧目,她会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如某学生擅长舞蹈,她便在《天女散花》中融入更多舞蹈元素,帮助学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问题2:面对当下戏曲市场的不景气,张大环老师对年轻戏曲演员有什么建议?
解答:她常对学生说:“戏曲的根在人民,观众的认可是艺术的生命。”她建议年轻演员首先要“沉下心”,耐得住寂寞,把基本功练扎实,不追求“速成”;其次要“走出去”,主动深入基层演出,了解不同观众的需求,用真诚的表演打动人;最后要“创起来”,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尝试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新,比如用现代音乐元素改编唱腔,或通过新媒体拓展传播渠道。“只要戏曲艺术本身有魅力,就一定能吸引更多观众。”这是她始终坚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