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树建作为当代豫剧的领军人物,被誉为“豫剧第一生”,他以深厚的艺术功底、鲜明的人物塑造和对豫剧传统的创新传承,让“豫剧全场戏”这一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全场戏作为戏曲表演的完整呈现,要求演员在数小时内连贯演绎复杂剧情,通过唱、念、做、打全方位展现人物命运,而李树建的全场戏不仅是个人艺术的集大成,更是豫剧从乡土舞台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重要载体。
从乡土戏台到艺术殿堂:李树建的艺术之路
李树建出生于河南汝州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自幼痴迷豫剧,16岁考入洛阳戏曲学校,师从豫剧名宿马天德、关灵凤等,科班出身的他,先习文生后攻老生,在传统戏《辕门斩子》《秦香莲》等扎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上世纪80年代,他凭借《大登殿》中薛平贵的英武之气崭露头角,而真正奠定其地位的是对豫西调的继承与创新——豫西调苍劲悲凉,擅长表现沧桑厚重的人物,李树建将这一声腔特点与人物内心深度结合,形成了“唱腔如泣如诉,表演入木三分”的独特风格。
从河南乡村的草台班子到北京长安大剧院的舞台,李树建始终坚守“以戏立身,以情动人”的理念,他曾为了塑造《清风亭》中张元秀的形象,在乡下观察老人寻子的神态动作,甚至故意暴晒皮肤、模仿佝偻身躯,最终将一个贫苦老汉的悲愤与绝望演绎得催人泪下,该剧成为豫剧全场戏的经典之作,也让“李树建”三个字与“豫剧全场戏”深度绑定。
经典全场戏:人物塑造与艺术突破的缩影
李树建的全场戏以“大戏”“悲戏”见长,他主演的《清风亭》《程婴救孤》《大登殿》等剧目,不仅剧情跌宕起伏,更通过他对人物的精准拿捏,让观众感受到豫剧直抵人心的力量,以下是其代表性全场戏的梳理:
剧目名称 | 角色 | 剧情简介 | 艺术特色 |
---|---|---|---|
《清风亭》 | 张元秀 | 以卖豆腐为生的张元秀拾得弃婴张继保,含辛茹苦抚养成人,却遭其忘恩负义,最终悲愤而亡 | 通过“寻子”“认子”“斥子”三折戏,将老生唱腔的苍劲与身段的颤抖结合,尤其是“打碗”“碰碑”等桥段,以无声的表演传递撕心裂肺的痛苦,被誉为“豫剧哭戏的巅峰” |
《程婴救孤》 | 程婴 | 晋国大夫程婴为保全忠良之后,献出亲子,忍辱负重十六年,最终助赵氏孤儿复仇 | 将老生的沉稳与悲剧英雄的悲壮融为一体,唱腔上融合豫西调的“脑后音”与胸腔共鸣,“十六年”核心唱段长达二十分钟,情感层层递进,从压抑到爆发,展现人物内心的煎熬与坚定 |
《大登殿》 | 薛平贵 | 薛平贵贫寒时娶王宝钏,征战归来得封王,最终夫妻团聚 | 以文生与武生的结合,展现薛平贵从落魄到显贵的人物转变,唱腔高亢明亮,身段潇洒利落,尤其在“登殿”一场,通过蟒袍玉带的威仪,彰显豫剧帝王戏的恢弘气势 |
这些剧目中,李树建突破了传统老生“重唱轻做”的局限,强调“以情带戏,以戏塑人”,例如在《清风亭》中,他不用夸张的哭腔,仅通过眼神的呆滞、脚步的蹒跚,就能让观众感受到张元秀晚年“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绝望;而在《程婴救孤》中,他通过“跪步”“甩袖”等细节,将程婴“忍辱负重”的内心矛盾外化为可见的舞台形象,让千年忠义故事在当代依然具有感染力。
传承与创新:让豫剧全场戏“活”在当下
作为河南豫剧院原院长,李树建始终将“传承”与“创新”作为艺术使命,他抢救濒临失传的豫西调传统剧目,整理《寇准背靴》《三哭殿》等老戏,邀请老艺人传帮带,培养了一批青年演员;他推动豫剧现代化改编,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技术,程婴救孤》中采用多媒体背景展现“屠城”“救孤”的宏大场面,同时不放弃“一桌二椅”的写意美学,让传统戏曲既有视觉冲击力,又不失戏曲本真。
更难能可贵的是,李树建始终关注豫剧的“观众培养”,他带领剧团深入基层演出,每年为农村观众送戏超百场;走进高校开设“豫剧公开课”,用年轻人易懂的语言讲解戏曲知识;甚至在短视频平台发布唱段片段,让“豫剧全场戏”通过新媒体触达年轻群体,在他看来,“豫剧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活在当下、能与观众对话的艺术”,这种理念让豫剧全场戏突破了地域和年龄的限制,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纽带。
相关问答FAQs
Q1:李树建的“全场戏”与其他豫剧演员的表演相比,有何独特之处?
A1:李树建的“全场戏”独特之处在于“悲情戏”的极致演绎与“人物内心”的深度挖掘,他擅长以豫西调苍凉的声腔为基础,结合生活化的表演细节,塑造具有悲剧色彩的小人物或英雄形象,如《清风亭》的张元秀、《程婴救孤》的程婴,不同于部分演员侧重唱腔技巧,他更注重“声情合一”,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身段的细微颤抖,传递人物最真实的情感,让观众在“听戏”的同时“入戏”,这种“以情动人”的表演风格,被称为“李派”艺术的核心。
Q2:豫剧全场戏如何吸引年轻观众?李树建做了哪些尝试?
A2:豫剧全场戏吸引年轻观众的关键在于“传统内核+现代表达”,李树建的尝试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内容创新,在保留传统故事框架的基础上,强化人物的情感共鸣,如《程婴救孤》突出“忠义”的普世价值;二是形式创新,融入现代舞美、灯光技术,同时简化部分程式化表演,让节奏更紧凑;三是传播创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平台,将经典唱段改编为“戏曲混搭”“戏歌”等形式,比如他演唱的《沁园春·雪》融合豫剧与流行元素,在网络上获得千万播放量,让年轻观众感受到豫剧的时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