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接触京剧唱词考订,是跟着祖父听《定军山》,祖父是票友,总指着戏本说:“‘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巧’字在十三辙里是遥条辙,老本儿原是‘来得妙’,妙字是梭波辙,怎么改的?”那时我尚不知考订为何物,只觉一个字的变动藏着乾坤,后来系统学习戏曲史,才明白京剧唱词的流传,本是口传心授与文献记载的博弈,考订便是在这博弈中打捞真实的锚点。
考订的第一步,是文献的互证,以《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为例,早年《京剧丛刊》刊本作“海岛冰轮初转腾”,而梅兰芳早期唱片录音却唱“海岛冰轮初转腾”,查阅1930年代《戏剧月刊》记载,齐如山先生回忆梅兰芳改编此剧时,为求“腾”字更合中东辙的悠远感,将原“转腾”改为“转腾”——“腾”字既有动态,又与后面的“玉兔东升”形成空间呼应,这里的考订,需比对剧本、音像、文人札记,方能厘清艺术加工的脉络。
方言与官话的碰撞,是考订的另一重门径。《锁麟囊》里“春秋亭外风雨暴”的“暴”字,程砚秋先生初演时唱“暴”(bào),而北方观众多念“暴”(pù),考《中原音韵》“暴”字属萧豪韵,与“暴”同韵,但“风雨暴”若读pù,易与“暴烈”混淆,削弱戏剧张力,后程砚秋结合湖北家乡话发音,将“暴”定调为bào,既保留字义清晰,又符合京剧“字正腔圆”的准则——这背后,是方言底色与舞台规范的调适。
人物身份与时代语境,则是考订的“试金石”。《空城计》诸葛亮唱“我正在城楼观山景”,“观山景”三字,余叔岩演出本作“看山景”,考《三国志》“亮少有逸群之才”,史载诸葛亮沉稳,“观”较“看”更显从容,且“观”字在湖广辙中属言前辙,与后文“耳听得城外乱纷纷”的“纷”字形成韵律回环,余叔岩的改动,正是以人物性格为锚点,对唱词的精准打磨。
我曾整理过十几段经典唱词的异文,制成简表以便对比:
剧目 | 唱词片段 | 常见异文 | 考订依据 | 最终上文归纳 |
---|---|---|---|---|
《霸王别姬》 | 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 | 解衣睡稳 | 项羽兵败垓下,焦虑难安 | 和衣睡稳 |
《铡美案》 |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 端坐开封府 | “打坐”为戏曲程式动作术语 | 包龙图打坐 |
《穆桂英挂帅》 | 二十年抛甲胄未临战场 | 丢甲胄 | “抛”显主动弃甲,合穆桂英心境 | 抛甲胄 |
考订并非为复古而复古,而是理解京剧“移步不换形”的智慧,如同《野猪林》“林冲打配”中“长亭”与“草料场”的时空转换,唱词的改动虽越出原著,却强化了戏剧冲突——艺术的真,不在字句的刻板,而在情感的真实。
FAQs
Q1:京剧唱词考订是否一定要追求“原汁原味”?改动过的经典唱词是否需要修正?
A1:考订需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发展,若改动符合人物逻辑与舞台美学(如《贵妃醉酒》“转腾”的优化),已成为经典,无需刻意“复古”;但若误传导致词义矛盾(如“解衣睡稳”与项羽心境相悖),则需修正以维护艺术严谨性。
Q2:普通人如何参与京剧唱词考订?需要具备哪些知识?
A2:可从基础入手:对比不同年代音像资料(老唱片、演出录像)、查阅《京剧剧目考略》等文献、了解京剧十三辙韵律,需具备文献检索能力、历史常识,以及对语言细节的敏感度,多听多比较,逐步积累判断力。